刚看到一则新闻说,今年暑假,山西省长治市将把裸眼视力和体重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总成绩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这两项考核,考生最后得分差距并不大,主要想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自觉加强体育锻炼、保护视力,提高身体素质,”面对公众质疑,长治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但大部分人并不买账,毕竟“孩子们上学够辛苦了,眼睛坏了还要被扣分”“视力受多方面影响,不是说改善就能改善的”,也有网友表示“政策的初衷还是为了督促家庭和学校,更多关注孩子的健康吧”,争议此起彼伏。
不可否认,在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也无非是有先天性遗传因素,比如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的孩子,出生时就有一定度数,六七岁时就已经是高度近视了;在这就是诸如像环境因素,也就是用眼不当,这一般是上小学后学业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造成的。如果没有更细化的规则考虑到这部分孩子,将是一种不公平。因为这些孩子的近视存在遗传易感性,并非用眼不当导致的。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近视,意外事故带来的损伤或其他病理性因素,也会造成裸眼视力下降。
倘若说,这视力纳入中考这一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之间,最好有一定时间差,让大家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况且,近视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在知道这一消息后,即便开始重视保护视力,也很难达标。另则就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做近视手术提高裸眼视力,也可以通过戴角膜塑形镜,在短时间里面让裸眼视力得到提升,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承担得起相关费用。有这样对于视力纳入中考,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会不会不公平。
即便如此,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学校和家庭,都把眼保健操作为保护孩子视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像眼保健操对视力的保护作用,与学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等影响近视加深的因素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也仅仅能缓解眼疲劳了都。至于像考核视力时戴隐形眼镜等作弊问题,那么医生通过简单的检查,就能发觉是不是戴了隐形眼镜。或者说,将视力纳入中考成绩,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和家庭重视,但为了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尽快拿到这几分。
与此同时,家长也许不会选择增加户外运动时间、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慢工出细活”的方法,会“突击”一下,可以预见的就是眼部按摩、保健、治疗,甚至青少年视力手术等方式,将会在家长群中掀起一阵“风”,治标不治本不说,其质量和监管也许无法很快跟上,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孩子就是不公平的。对近视学生实行扣分,初衷似乎不错,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学生全都近视都扣分,那么在中考体系中,大家还有什么区别?另外,为了表明政策实施的效果,地方教育部门或也不会过于强调扣分的学生数量及真实情况。
不过,建议一下就是要治理学生近视问题,就把近视情况纳入中考评价,这本质上仍旧是考试思维。因而,对学生近视、身体素质,还需在关键问题处下功夫。笔者认为,对于地方教育部门来说,比“近视扣分”更重要的或许是对于依法保障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督促所有学校开齐开好体育课;而像不再给学校下达升学率指标、以升学率指标考核学校办学以及教师教育教学。除此以外,还需要倡导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不能片面以升学率考核学校和教师。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为何追求升学率?这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对学校的考核,是以升学为主导。
如果不改变这种价值导向,以纳入中考方式来解决学校不重视体育等其他非知识教育问题,难免会遭遇以“唯升学”来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摆脱升学导向的悖论。其效果必然是存疑的。近视防控涉及多个主体,需要教育、卫生、体育、财政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学生承担爱护自身视力的重要责任,有必要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近视防控,培养科学用眼习惯。但近视防控的整体效果以及学生的用眼行为,主要还是受各类政策影响,假如近视整体防控效果不好,该问责应是政府和学校,学生已经承担了视力下降的后果,再将视力与升学挂钩,让学生为视力下降埋单,显然不可取。诸如此类。(东江娃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