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考察之八:不要以“安全”名义绑架孩子的成长

(2017-11-26 16:20:44)
标签:

台湾考察

安全

分类: 经验.评价

奎山中学吴正东校长“有没有学生受过伤?”吴校长说,当然有了,走吊桥平均六个人就有一人掉到水里,有生活就会有伤害,走出家门就有危险,怕危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出门,怕伤害就什么也不用学了,谁都不愿意有伤害,但这是无法避免的,教育孩子注意安全,永远不要低估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安全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就积极帮助。其实,我们最期盼孩子掉到水里,掉到水里社会活动就发生了,呼救、施救的一系列过程都产生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锻炼和成长。我们“安全”名义绑架孩子的成长。

奎山中学的墙壁上有句话“野孩子才有春天”,学校有许多跷跷板、秋千、滑梯、摇椅、人猿泰山绳、独木桥、水上吊桥、沙坑等玩具。明道中学学生在学校就诊是要挂号的,要写清病因或受伤原因,学校正式通过对受伤原因的大数据分析来改进学校设施和管理。

在过度强调安全的今天,校园安全让校长如履薄冰如踩刀锋,犹如时刻高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包袱

没有安全何谈教育,安全的确十分重要,但一定“安全”名义绑架孩子的成长。

首先,必须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真正内涵。现在一发生与学生有关的安全事件,首先挨板子的便是学校校长。社会舆论冲着学校,家长怒气发向学校,政府追责指向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下,校长有口难言,有情难诉,有理难辨。一种鲶鱼效应,在处理校园安全事件中,学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势一族,校长成了不敢随意吱声的人。即使明显学校无过错,也要校长去表示歉意,也要学校去意思一下。在处理校园安全事件中,基本思路是让学校尽可能承担更多责任以便息事宁人。因为这样处理校园安全事件思路被广泛运用,客观上将校长推到风口浪尖,校长自然会感到安全是压在心口的一块沉重石头。

要卸掉校长心口这块石头,就必须对校长的作为第一责任人划出明确的具体责任是什么。划出了具体的责任,校长可以对照自己的责任切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同时可以按照责任分解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而社会舆论也可以按照这些具体责任理性对待学校与校长,家长也就可能不会针对学校胡乱动怒,在处理问题时也就不会先打校长五十大板再说。该是校长承担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不该校长承担的责任绝不强行让其背负。这样校长就不会再有包袱,没有了包袱,在抓好安全的同时,也就有心思去谋划学校发展蓝图,从而做到安全与管理两不误。

其次,必须将意外事件与安全责任事故区别对待。现在在校园安全问题上,还没有将意外事件与安全责任事故区分开来,导致一些本属于难以预见意外事件也被列入安全责任事故中,因意外事件而导致家长问责校长也时有所见。比如学生走路不幸扭伤的脚,上体育课不慎插破了皮,举办运动会扭伤了腰,在野外参加活动被虫子咬伤等等这类意外,一些家长也会去找校长理论,指责学校没有尽到监管职责,在保险之外还要学校进行一定补偿。面对家长这些讨说法,大多数校长只能洗耳恭听,表示歉意,很难用纯属意外来拒绝家长的问责,否则就可能背负不负责任的不好名声。在学校,安全工作即使做得再细致再扎实,有些意外事件也难以预见,尤其是一些运动项目本身就有一定风险性存在,也增加校园安全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将意外风险从安全责任剥离出去。这些意外风险被剥离,家长有了这些底线,就不会为这些意外事件再去向校长讨说法。校长无需对这些意外风险耗费心思,也就少了一份心理包袱。

再次,必须将安全问题责任谁主谁次厘清。校园安全事件,有一些责任是多方面的,这就必须分清主次,尤其是家校的主次必须区分出来,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进行问责与预防。比如一所学校按上级要求明令禁止学生骑电动车摩托车上学,同时对中小学生不能骑电动车摩托车上学的理由讲得很到位,并且对每一位家长都都进行了宣传,无论是从制度还是教育还是宣传,应该都是到位的。但有少数家长却置之不理,甚至还认为学校多管闲事。那么在这样情况下,如果学生因骑车而发生了安全事故,就不能简单问责学校,而应该问责家长监管不力。分析校园安全事件,有不少主要责任属于家长与学生而非学校,但往往被问责的是学校,这样的问责结果就是让不少家长与学生难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留下更多安全隐患。分清责任主次,按照责任多少担当相关责任,让学校不再背负不该背负的责任,自然校长心上的石头就可以大为减轻。

校长要狠抓安全确保校园平安,但安全不应该成为校长的包袱,这是校园安全必须面对也必须着力解决的新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校园才会真正安全,教育也才会健康发展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