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考察之五:台湾学校为什么对阅览室情有独钟(初稿)
(2017-11-25 06:36:31)
标签:
台湾考察阅读 |
分类: 经验.评价 |
近日,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组织我市20位校长对台湾几所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每到一校校长最钟情的地方就是阅览室。
我们第一站在台北教育大学听完报告后,就参观考察了大学一个非常特别的阅览室,这个阅览室收集有台湾历年来各个版本的国文教材,有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英文、数学等学科的教材,这里是教材的海洋,在这里能洞察教材的发展历程。
在奎山中学吴正东校长领我们兴致勃勃参观了阅览室,他让我们看到阅览室有床,有摇椅,有沙发,有各式各样的座位,有方便学生令着到校园任何地方的椅子,他说,阅读应该是最享受的事情,要让学生怎么舒服怎么看书。
明道中学图书阅览室就更加丰富了,高档书橱里装着几千册四库全书等典藏书籍,阅览室装饰的非常人性化,既可以喝茶聊天,又可以坐而论道,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一应俱全。“大师在明道”邀请三毛、余光中等知名作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国学讲坛”是师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殿堂。“文学步道”这个35岁的校办刊物,已经发展成世界华人学生展示文学天才的广阔平台。图书在旅行活动,志工会定期把每个班预定的书一箱一箱送到班级,学生可以拿回家阅读。
为什么台湾学校对阅览室如此情有独钟呢?
唯有阅读才是给人生奠基的“大石块”。首先,我们看看如何给大楼打基础。盖大楼打基础要挖很深的地槽,把大石块放进地槽中,用水泥沙浆灌在石缝之间。楼层不是很多的话,地槽也不用挖很深,用的大石块也不是太多。但是如果建多层的高楼大厦,地槽就要挖的很深,用的石块会更大、更多,这样的地基才能承载得起一座高楼大厦。总之,给大楼打基础用的材料并不复杂,大石块、水泥和沙。其次,再看看如何给人打基础。中国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的打下了坚实的读书童子功。钱穆9岁背诵《三国演义》,吴宓、闻一多、茅盾背诵《红楼梦》一字不差,方令儒背起诗文来滔滔不绝,黄侃能把九千多字的《说文解字》任意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地穿起来。就连自然科学家也很有读书的童子功,苏步青、钱学森、杨振宁,哪一位不能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小学毕业时就能将《左传》与《唐诗三百首》背诵如流。过去的人们认为,对儿童来讲练就读书的“童子功”就是给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确,过去的孩子学的内容很简单,读书、写字、作文,但后来转到任何学科,都能有突出成就,这与扎实的基础有密切关系。
阅览室是学生自主自由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书是人类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一二百本书。”有资料显示:喜欢读书的孩子比不读书的孩子成才的概率高5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在中国,把《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个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学生都爱读书的学校一定是一所优质学校。真正的阅读是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既是棒喝也是勉励:“灵魂不经过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爱好读书的人,感情会更加细腻,性格更加沉稳,会更加理智,志向会更加远大,心智会更高。三毛 《送你一匹马》中写道:喜欢读书,也非常欣赏读书人,总觉得读书人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书卷气。那种书卷气雅雅的、淡淡的,总是于不经意间表现在举手投足中,又带着那么一点点的清高和超凡脱俗,让人仿佛欣赏一道清丽的小溪,很是赏心悦目。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阅读马拉松”活动在美国中小学中非常普遍,每学年举办一次,为期4周。比赛结束时,全校各班阅读时间的总和被记为该校总阅读时间。该数据将上报至上级教育部门,以此反映出该校学生阅读习惯,并成为学区学龄儿童父母重视的一个参考数据。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期,推出了儿童阅读全国计划,并颁布《卓越阅读法》,还在《中小学教育法》第二章中加入与阅读有关的条文,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引导学生阅读。在小布什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推出了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律,其中面向学前教育的“阅读优先”项目,要求每个州都制订一套综合性阅读计划,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掌握阅读能力。此外,该法律还制订了专门计划,帮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享受阅读。奥巴马总统则推出43.5亿美元的“竞争登顶基金”以支持教育改革和课堂创新。这一系列的国家行为都体现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教学改革的进程,他们在一步步地解决阅读难题。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学者的研究结论:“美国小学生阅读量是中国小学生的6倍。”美国人的阅读习惯既非天生如此,亦非文化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阅读,是美国小学课堂上的主流教学活动。美国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阅读,学校和老师有权根据所在各州的课程标准,自行选择教材供学生阅读,并作为学习单词、语法、写作的部分教育资源。此外,美国小学每天都有大约20分钟的阅读时间。每班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放书的收纳盒,里面放着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需要提供的约十本读物,每月更新一次,供学生自由取阅。一年级主要由老师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们阅读,与其互动;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老师挑选趣味性强、便于表演的绘本,鼓励孩子们阅读和表演;中高年级则基本由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时间是神圣的,不会被挪为他用。此外,美国小学通过布置每天的阅读作业,引导孩子们的课后阅读。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有必须完成的阅读作业,二年级学生每天必须完成15分钟以上的阅读作业,每日阅读时间随年级增加。
我们许多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建设的很标准,图书也是按标准数目配置,可是大部分的图书在休眠、在睡觉,谁把阅读唤醒的早谁可能就占领改革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