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考察之四:台湾校长教师不存在职业倦怠
(2017-11-23 21:08:38)
标签:
台湾考察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
分类: 经验.评价 |
近日,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组织我市20位校长对台湾几所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台湾如履薄冰做校长,诚恐诚惶做教师,追求卓越,创新不止,根本没有时间去职业倦怠。
校长的遴选机制非常严格,不是硕士是进不来,没有全方位管理经历是进不来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能当校长,走的是专家治校的路子。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校长遴选是同一标准,学历达不到硕士以上积分不够是无法当校长的,没有教务、总务、课程管理等各处室的历练是没有资格当校长的。当校长要参加严格的考试、答辩、考察,合格者才有侯任校长资格,侯任校长要跟班学习,任校长之前要到师大或教育大学接受8周专业培训,最年轻的校长也在30岁以上。任期四年,在一所学校最多任两届。就连农村校长、幼儿园长80%以上是博士学位。不设副校长,实行扁平化管理。
在台湾教师是最受人尊重的行业之一,报考师范的学生大多是资智上呈的学生,教师的薪水与学历挂钩,以学历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培训主动提高,从教后都非常敬业,研究氛围浓厚。即便是农村小学、幼儿园的教师硕士、博士所占比例也在一半左右。
台湾不仅让智力最优秀的学生读师范,还让学生毕业后留在教育岗位,鼓励最优秀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而大陆教师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乡镇、农村,越往下对教师的要求越低,越往下越留不住优秀老师,造成了教育巨大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大陆中小学教师来源结构越来越不乐观,事实表明,刚恢复高考10年左右的时间,很多优秀考生愿考师范当老师,随后一段时间优秀学子就不愿考师范当教师了,因为当时教师待遇徘徊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的倒数1和3之间。上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变了,特别是近10多年,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几乎是本科末批次生源,其中还有20%左右的继续攻读研究生,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是中小学教师90%以上的来源。以2014年全国普通高考为例,本科录取率为38.7%,也就是说进入地方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处在中等偏上一点的水平,过去十几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主体是这样单一智力层级的人群构成,大大降低了教师队伍智能多样化水平,这与发达国家让智力最优的三分之一学生读师范的政策差距甚大,这种比较单一智力层级结构的中小学师资来源是非常可怕的,这比数量暂时不足更为可怕。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什么是大师?《资治通鉴》有一句话:“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
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有钱就能在较短时间把硬件突击上去,但在师资方面短时间是无法办到的,事实上,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强盛的关键,教育均衡的第一要素在于师资。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今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