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考察之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同等重要

标签:
他山之石传统文化 |
分类: 经验.评价 |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同等重要
近日,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组织我市20位校长对台湾几所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之一。
台湾传承传统文化既有正规课程又有非正规课程。正规课程就是许多年流传下来,正式编入语文课本里的百余篇古诗文经典,这些是考查、考试的重点,是需要下功夫弄深弄透的。非正规课程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多样,内容丰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譬如,北一女中班名是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公、诚、勤、毅、温、良、恭、俭、让、礼、乐、射、御、书、数、真”命名的;内湖高中的楼名、对联是学生熟读《红楼梦》后征集来的;明道中学设有国学讲坛;嘉义市民族国民小学是行动研究,践行传统文化。各个学校都有古诗文改写故事和剧本;学习古诗文时,要把描写同一事物不同作者、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赏析,让学生洞察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情思。书法教学每个字都要解读涵义,对每个字都进行评价。
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他们继承传统不僵化,创新发展不迷失,继承与创新像两个轮子共同驱动传统文化奋力前行。钱穆先生1974年9月在韩国延世大学的讲演《教育最大错误是模仿西方》一文中讲到,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这不是说要我们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也不是要我们不懂得看重别人,不懂得学别人长处来补自己短处。切不可为要学别人而遗忘了自己,更不可为要学别人而先破灭了自己。台湾在传承方面基本坚守了这一思想。创新是台湾教育的不竭动力,每位校长都寻找和挖掘着自己学校的独特优势,明道中学有16项台湾第一,即便是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也可能斩获台湾第一。在创新上每所学校都有让你为之震撼的巧思妙作。
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譬如,嘉义市民族国民小学开展的《南门古城深度游,信息云端学习趣》校本课程,整合社会历史、现代科技、社区资源(本土教育)、说读南门历史(语文领域)及记录影像(艺术与人文领域-视觉艺术)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并增进使用信息科技的能力,运用C-PBL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探索方案,善用云端数据库,学校分享课程成果给社区。因此,不仅仅是读经典背范文,而是不拘泥于形式,多种多样,自然融入,让让传统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流淌在血液里、浸润到骨髓里。
的确,我国私塾时期的教育,没有什么花样,且显得有些呆板,孩子摇头晃膀的读书背书,工工整整的练字,认认真真的写文章,私塾时期的学生小学水平后来成为大师的不在少数,那时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认真和毅力。特别是小学生,不论写字、读书、作文、作业,都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学习多学点少学点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就是养成认真对待学习的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对不起我们,“因材施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抵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非常先进,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文化及观念困厄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观念后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