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教育与科学

(2017-10-14 06:51:54)
标签:

pplong

分类: 视点.争鸣

吕型伟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所从事的自然也是最光辉的事业。那该如何理解“教育是科学”这句话呢?

教育和科学不是一回事。

首先,从研究对象上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因为人有情感、能思考、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某个学生有效的学习经验,换了一个学生之后可能就很难起作用,在一所学校有效的教学模式,换了一所学校之后或许就很难照搬。每年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校,做了很多教育研究的课题,也形成了不少看上去很有价值的经验,但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的不多,原因就在于此。而纯科学的研究则不是这样,一项科学研究,如果你可以依据某些操作流程得出某些有价值的成果,其他人用同样的手段和方法,一定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正是因为这些结果可以在控制条件下的有序呈现,才体现出规律性的特征。

其次,教育和科学在对研究对象施加影响方面也有不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教育对人的影响都是比较缓慢的,有点润物无声的意味。著名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就说:“要想改变儿童所持的基本态度,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强调,并会耗时多年。一般来说,儿童的基本态度不会因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月的教学而发生显著转变。”也就是说,教育在改变人、塑造人方面,几乎保持着一种常态的速度,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科学研究则不是这样,随着前期的研究积累的丰富、技术手段的革新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科学创新成果的发明和发现速度越来越快,相信大家这些年都能充分感受得到。

第三,教育研究的成果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最终的运用有很大的差异。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指向人的思想、情感、价值、精神,包括社会理论。这些成果一旦问世,就是不朽的。像孔子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及布鲁纳等心理学家的教育观念等,就是作为教育研究的成果,始终在影响着我们教育教学活动。而科学技术的成果,特别是科学的产品,其发展的特点就是一代一代不断被刷新被淘汰的过程,而且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创新速度稍微慢一些就过时落后了。苹果公司每年推出的手机系列,就是很好的事例。很多苹果迷都在追捧最新款式的手机,而将已经用过一段时间的手机给淘汰掉。

教育和科学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育也不可能等于科学。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科学”,指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科学研究的方式,例如通过实证研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规律,探索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帕尔默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绝对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