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的不可继承,这才是中产阶级焦虑的最大根源
(2017-10-15 07:04:30)
标签:
香遇doterra精油 |
分类: 视点.争鸣 |
最近,“中产阶级的焦虑”被提及得越来越多。
有人会疑惑,中产阶级的衣食住行都不愁,
究竟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中产阶级焦虑的源头并不在他们自己,
而是在他们的下一代。
因为他们担心未来房价高企、中产门槛调高,
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中产这一层都爬不上去。
01、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
孩子的来临会让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也会永远改变很多事情,比如家庭结构、夫妻感情、自我认知、生活习惯,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甚至婚姻观。特别对于女性来说,生孩子前你只需关注自我提升、事业发展、护肤健身和消费娱乐,心中只需装上闺蜜好友和双亲爱人。
还有调查告诉我们,婚姻质量最低点通常都落在婚后12-15年,且家中还有未成年孩子的阶段。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育儿事务渐渐不再繁重,父母的生活重心从孩子的饮食健康转向了教育教养。在马斯洛需求模型中,孩子的需求也从生理、安全需要,逐渐上升到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父母不仅需要持续提供优质饮食和温馨环境,还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归属感,既要教他们学会自尊、获得自信、发展能力,也要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
在这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们的压力和烦恼只会有增无减。
从孩子开始学会互动的时候,父母就会开始在内心暗自纠结:到底要执行怎样的教育方略?快乐教育和严苛教育选哪个?糖果和大棒要怎样应用?
在所有为孩子教育头大的家长中,中产父母的烦恼恐怕最多。他们的物质条件能让孩子衣食无忧,他们的学历水平足以提供良好家庭教育,但他们阶级属性和未来目标,决定他们不止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还更加关心下一代的社会地位。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独立而幸福的人吗?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那么幸福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02、中产家长的焦虑源头——软实力的不可继承性
那么,中产家长们为孩子焦虑的根源在哪里呢?
总体说来,还是因为中产家长大多通过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赚得家业和地位,而很少是上几代的资本积累。除了一些企业主,大部分中产父母都受雇于他人,手中能变现的资源,以及可以让孩子继承的财产,可能并无法确保孩子一生无忧。
名校文凭、MBA学历、职业经理人职位,还有颇具时效性、行业性的人脉网络,这些帮我们自己迈入中产阶级的“门票”,哪一点可以世袭?
父母的软实力尚且需要通过用心教育、资源投入来转化成孩子的能力,其投资回报率和能力转化率又有太多不确定性。
没错,我们自己可以保证孩子从小拥有不错的生活水平,但当孩子成年、开始独立,我们还能确保他们持续高水平的生活吗?
未来的时代,要想让孩子获得同样水平的财富、地位,需要走得更难、付出更多,而由奢入俭难,怕就怕在孩子如果大学毕业时必须先吃点苦,而彼时这些从小喝进口奶粉长大的孩子,会开始怀疑父母的教育能力,继而以脆弱的意志和身躯向挫折投降。
孩子能不能成为财富独立、人格独立、生活独立的人,相信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很多家长心头。
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有限资源,换成无止境的补习课、昂贵的乐器、不菲的夏令营以及名校的通知单。
慢慢地,家长们形成了“投入就能起到作用”的思维习惯。为了对孩子教育投入更多,挣钱养家的爸爸们变成了“影子父亲”,父爱缺失加剧亲子关系淡薄和夫妻关系失衡;心系教育的妈妈们拖着几乎全部家庭责任,在事业阶梯上爬得辛苦又内疚。
正如此前大火的一句话,“每个中产家庭里,都有一个缺位的爸爸,和一个焦虑的妈妈”。
我们自认为已经为了孩子倾尽全力,所以孩子理应尽最大努力获得成功。高学历的中产家长即使不会像底层家长一样,对孩子苦口婆心“改变家庭命运”,可他们询问孩子成绩时热切的眼光、面对孩子不佳成绩时的失望神情,以及孩子表现不完美时父母自己都觉察不出的责备口吻,都会成为一层层无形的砝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03、中产家庭的压力,抑郁问题的源头
与其说是“贫穷摧毁人的大脑”,更准确说是“贫穷通过压力摧毁人的智商和理智”,里面的危险因子主要是压力。而中产家庭即使没有经济压力,但多种长短期目标叠加下的精神压力却一点不小,这种压力不断侵蚀着彼此的精神世界。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Suniya S. Luthar多年研究,越来越多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罹患抑郁和焦虑症,他们出现酗酒吸烟、毒品滥用、饮食紊乱(暴食症&厌食症)、自残行为,以及偷窃、欺诈等违规行为的几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倍。
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这些孩子的问题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以说,这一代家庭富有、父母高知的年轻孩子们,比过去的几代更为脆弱。
一般来说,父母高学历、高收入、非单亲等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指标,以及父母高参与度下的爱好培训、社交锻炼等活动,都是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眼中,对孩子未来成就大为利好的因素。可为什么这些中产家庭手中的好牌,却会把孩子打成抑郁的问题少年呢?
这也是问题发现者Luthar教授心中的疑虑,通过她数十年对此问题的探究,答案显而易见——焦虑的中产父母施加的高度压力、对孩子的高要求,还有伴随而来的批评、责骂等负面反馈,也因为父母舍弃个人生活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让他们感觉自己负担了过多的爱。
重视教育的中产家长们,虽然会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也会注意对孩子温柔相待,但这种积极举措,其实并无法将孩子承受的压力和批评一笔勾销。苛责的语言和不满的态度,就像实实在在的棍棒体罚一样,伤害孩子大脑,引发精神问题。
除此之外,焦虑的中产家长还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青春期开始,很多从小生活富足的孩子就会慢慢意识到金钱的力量。从小目睹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并要求自己考取名校、获得工作、换得物质,他们会渐渐相信,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一条通往金钱的单行线。
这些孩子明白,为了让自己成为和父母一样,或者超越父母的有钱人,就要先进入一所声望高的名校,再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简历光鲜又好看。
所以他们会追逐一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拓展“很有用”的人脉,进入“很有用”的圈子,也就是成为国内外教授痛心疾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被父母期望和自我要求赶着往前跑,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而跑。
04、结语
即使家长学历、财富、背景,以及他们为孩子设置的“全方位覆盖”的生活、学习情境都显得非常完善,但在家长的焦虑情绪和过度教养的作用下,这些项项占优的因素都将起不到任何作用。
教育这件事就是这样,不仅患寡,而且患多。社会经济地位高,已经是中产孩子手中的一张好牌,多项研究都有证据,中产家长能够利用财富、学历和资源为孩子设立一道屏障。这已经帮助中产孩子屏蔽了许多竞争者,但是如果家长持续以爱之名传达焦虑,并不断过于强调名校、地位、成就、成功,反而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比起平庸,相信更多家长更不能接受孩子抑郁或者堕落。国外已经有很多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滥用大麻、频繁犯罪,而在中国,抑郁、焦虑、自我评价低、过于完美主义可能是中产孩子的通病。近几年出现的优秀孩子突然自杀事件中,不少看似完美的孩子,其实都成为了“完美”的受害者。
而本文作者访谈了多名在今年考入清北的学生,当说起与父母的关系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父母基本不管我”、“他们基本不会干涉我的选择”,以及“他们不会给我强加什么目标”。
其实,并不是父母不管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采取了“先紧后松”的教育方法。他们的童年中,父母都会非常尽心地温柔陪伴、引导读书,并严格培养他们的兴趣、礼节、良好习惯和自律精神,在孩子懒惰、懈怠和行为不良时则立即修正;从初中开始,父母就会逐渐放手放权,将大事小情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有了孩子,就有了烦恼。既然当初没征求孩子意见就生了他们,不如先安安心心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未来的世界交给孩子自己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