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台湾国文教材

(2017-10-13 15:22:41)
标签:

台湾

国文

教材

分类: 阅读与写作

走近台湾国文教材  

---以国民中学国文一年级上册为例

  

 

因为教学的需要与交流的便利,笔者多次在台湾学校听课,与台湾教师交流,查阅台湾国语教学的资料,因而,对台湾国文教学颇感兴趣,现以台湾国民中学翰林版国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其特色以及对大陆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教材内容与编排

台湾国文教材也是一纲多本。国文(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适合国民中学三学年六个学期使用。

台湾翰林版国文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与编排大致如下:

1、教材整体内容与编排   

◎编辑大义

◎教学重点分类表:课次、文体、写作方法、教学要项。

◎目录及正文

第一单元   生活体验

    第一课 雅量                   宋晶宜

    第二课 做砚与做人               

第二单元   诗韵之美

    第三课 夏夜                     

    第四课 绝句选

登鹳雀楼               王之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枫桥夜泊                 

                语文常识(一)工具书使用与资料检索

第三单元   有情天地

第五课 母亲的教诲               

    第六课 憨孙吔,好去啊!        

第四单元   为学励志

第七课 论语选                   

    第八课 音乐家与职篮巨星       王溢嘉

    语文常识(二) 标点符号使用法

第五单元   童年往事

第九课 儿时记趣                 

    第十课 纸船印象               洪醒夫

第六单元     藉物寓理

第十一课 地瓜的联想           蔡绍明

    第十二课 扑满人生               

◎选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图片来源

      2、教材单元内容与编排

         单元名称及导言

         ☆单元课文教学重点表

         ☆第×课课文

         ☆第×课课文

      3、教材课文内容与编排

         ◇课题  ◇学习重点  ◇课前预习   ◇题解  ◇作者

         ◇课文·注释

         ◇课文赏析

         ◇问题讨论

         ◇应用练习

         ◇课外学习指引

         ◇语文小视窗

二、教材的特色

台湾翰林版国文一年级上册,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量小

 很显然,台湾国文教材的分量很少,一册教材的主体只有12篇课文、2篇“语文常识”与1篇选读。

  我们做个简单地统计,一个学期大致按20周计算,每周5节国文课,这样一学期大约100节课,一册教材按15篇来算,这样,每篇文章大致就可以6—7教时,相当于用一周的时间才学习一篇文章。

(二)丰富

    要说台湾国文教材整册的分量较小的话,那么,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容量就丰富很充实了。

每篇课文除了课文、注释、问题讨论之外,还增加了“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赏析”“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语文小视窗”等

这里简要说说几个组成部分的内容:

“课前预习”,以问题的形式引导预习,一般三个问题。

“问题讨论”,主要主要是关于课文内容与写法的主观思考题。

“应用练习”,主要是结合课文语言特点与教学要项,拟制的一组意在训练语文知能的客观题。

“课外学习指引”,主要是提供与课文作者与内容相关的著作名称、出版社以及版次等。

“语文小视窗”,80%的课文有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与文章关联度较大的人、物、事以及语文小知识、文化小常识提供资料或给予阐说,一般都在百字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容量的丰富还表现在每篇课文及注释上。对于选文中涉及到历史性的、地理性的、生活化的、书籍类的等等学生不易理解、不曾接触或需要直观激趣的,都有详细注释并附上彩色精美图片。

(三)文淳

所谓文淳,是指台湾国文教材的选文特点。看了台湾翰林版国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课文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政治文论,没有高大全空,而都是些文质兼美、生活情浓、贴近生活、文学意甚的文章,可读可品,读了亲切,品了有味。如,《雅量》以四个人对同一件衣料产生不同的看法为例,延伸出不同外表、性格、才能的人都会有人喜欢,进而说明我们应该有尊重和包容别人的雅量。《夏夜》是一首童诗,将童诗编入初中教材,本身是不是对少年的一种尊重呢?《憨孙吔,好去睏啊》一文方言较多,文章作者写了国小升初中须经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祖母陪他熬夜读书的温馨情景。《地瓜的联想》作者借着观察人们对待地瓜的态度,联想到人渴望进步富足的生活,更由对地瓜的各种感受而激励出创造美好未来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文章作者,有不少就是台湾的普通作家或作者,比如,《地瓜的联想》的作者“台湾国立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职国乔石油化学公司,现已退休,作品散见各报章杂志。”《憨孙吔,好去睏啊》的作者萧萧,“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曾任中学教职三十余年,现任教于彰化县明道大学。”教材能够入选这些普通的作者的文章,真的体现让教材贴近学生与生活的特点。

(四)重语

“重语”是指教材编写重视语文的特质。教材“编辑大义”的第二条这样写着:“本书编辑目标,增进学生听、说、读、写、作的能力,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程度,兼顾人格与情意的陶冶,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开阔学生的胸襟。”这句表述中的“兼顾”一次值得琢磨。“增进学生听、说、读、写、作的能力,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程度”这样的语文性要求是主体,而“人格与情意的陶冶,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开阔学生的胸襟”是辅体。

 第二,教材从整体到单元都有“教学重点分类表”,请看:

教学重点分类表(整册节选)

课次

文体

写作方法

教学要项

1、雅量

议论文

夹叙夹议,藉事例说理

譬喻、排比修辞/举例法

3、母亲的教诲

记叙文

藉由生活琐事刻画母亲

谐音双关/歇后语

教学重点分类表(第六单元)

课次

11、地瓜的联想

12、扑满人生

年代

民国

民国

作者

蔡绍明

艾雯

文章出处

《将相本无种》

《缀网集》

文体

记叙文

论说文

写作方法

以映衬手法写出面对简单地事物,而有两极化地联想。

以生活中的事物及引用名言来说理。

 

内容大要

面对熟悉的地瓜,作时空对照,并引发一些联想,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创造美好未来。

勉人用心体会周遭的事物,储存知识、陶冶性情,让人生更丰富多彩。

    纵览此表,台湾国文教材对语文学科特质的重视可见一斑。

 第三,从教材的课后练习即“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来看,这个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讨论”紧扣课文,以问题启发的方式,设计涉及文章内容与写法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交流用,以培养读与说的能力。“应用练习”以结合文章设计的语言点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与阅读理解训练为主。

(五)利学

 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与其说是教材,倒不如说是学材。从教材的内容与编排来看,就每篇课文而言,有“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以及“语文小视窗”等,教材编写者总体上是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来编写的,每篇课文设置了很多的“助学”环节,既做到渐进循序,又做到提供学材,以致形成了较好的助学系统,非常适合学生自读自学。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助学系统”,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拓展与延伸,那么,教学的效果一定很不错。

(六)式美

打开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你一定会感觉到这是装帧设计非常漂亮的近乎绘本的书。每个单元的首页都是精美的大幅(两页联绘)彩图,色彩鲜艳,构图巧妙。每篇课文首页也是有与单元首页色彩格调一致的对角图画,课文以及前后都会配有作者彩照、图书封面、文化图片、实物照相等多幅彩色照片,而且,都是大字号,甚至,课文部分每页的文字行数都有标识,便于学生查看。总之,整个排版疏朗、活泼、灵动、秀巧、不呆板,虽然是初中课本,非常类似大陆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一看就知道编写设计者心里装着学生也是理解学生的。

三、对大陆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评量台湾国文教材的内容、编写以及特点,对于我们大陆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的教材编写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不要挖坑,要掘井。

毋容置疑,大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课文、诵读、专题、综合实践活动等)的量上是太多了。有句俗话叫“糠多嚼不烂”,教学内容多,这是造成挖坑式教学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妨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与台湾翰林版国文一年级下册为例做个简单比较:

 

单元

课文

诵读

名著

阅读

专题

实践活动

写作

口语

语文

常识

选读

苏教版

6

30

12

1

1

3

6

6

 

 

翰林版

6

12

 

 

 

 

 

 

2

1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们的语文教材内容太多。内容一旦多了,为了赶进度,每篇课文只能了解个大概,掌握个皮毛,只能挖坑,哪有时间与精力对精要的文章去反复阅读、揣摩、感悟、探究,去掘井?我们的教学中,一篇文章一般是1--2个教时,而在台湾的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要610个教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精讲”。教学一篇文章,要想学精学透,掘出“水”来,真正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而保证时间,必须要适当地减少教学内容的分量。

大陆初中语文教材是不是要从“加法”思维转变为“减法”呢?

(二)重语文要大于重人文

 这样的表达似乎不妥,“语文”当属“人文”的范畴中,姑且这样表达吧。

大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语文课程的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大致这样来表述:语文课程旨增进学生听、说、读、写、作的能力,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程度,兼顾人格与情意的陶冶,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开阔学生的胸襟。

大陆与台湾关于语文课程特点与功能的表述,初看似乎没有区别,细看还是觉得,台湾的的国文教学比较“语文”,,比较突出语文本身的特质,在学语文的同时“兼顾”(或曰自然渗透)学生的人文情怀,而大陆的语文教学渐渐流入注重人文而有些弱化语文的一面了。或者说,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台湾基于务实,而大陆流于务虚了。

作为“语文”,可以理解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学”,工具性应当大于人文性。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源,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责。我们也许到了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三)从选文到课文。

进入教材的文章,因受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单元目标等制约,就不再是文选中选文了,而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凭借的课文。台湾的国文教材把文章选得后,在把“选文”处理成“课文”方面做得相对好一些,编者让文本成为一个学习源,同时,以此整合多种资源,围绕“利教”与“利学”,对一个文本加以多方面的处理,而大陆教材在“选文”处理成“课文”的程度上就显得薄弱。

 从选文到课文,再从教课文到用课文教语文。这是教材与教学的贯通。要很好地实现这样的贯通,首先要编写好课文。

(四)编者的心中要有学生

教材是编写给教师教的,但是更是编写给学生用的。一个班级用此来教的只有一人,用此来学的几十人。所以,编者的注意点要聚焦在学生身上。在这一点上,台湾国文教材做得不错,一是导学助学的环节做得好,比如,教材重点分布表,单元教学内容分布表,课文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赏析,课外学习指引,语文小视窗,等等。二是旁引丰富的资料(文字与图片兼有)。三是整册书图文并茂,排版装帧精美,养眼养神。相比之下,大陆的语文教材该少的没少,该多的没多,该靓的没靓,因而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薄与单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