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校、家长及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这是教育的好事、幸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从中受益。当然也离不开许许多多具有爱心的有识之士努力为家庭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付出劳动。当我们关注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与方法时,不妨回首往昔,看看先人们是如何做的,从中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
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精华何在?
当人们如数家珍似般纵览古人的成功经验,就会发现:“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当为其中要义所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可以很好地给我们启迪:
1、注重教子做人: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立下家训,请石匠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中国传统文化倡扬的主题是什么?当以央视为核心的社会媒体在关注“家风”问题时,人们提及的更多的则是家庭教育问题了。
当今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与缺失是什么?如果你深入思考探究,不难发现当是教孩子做人问题,这是目前家庭教育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错误。
道与技,何为本?熟轻熟重?我们怎能舍本逐末?
2、爱而有教:
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是世人皆知的严格教子典型。
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而患知爱而不知教也。”
3、强调以身作则:
南北朝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强调上行下效,以身示范。
早在清华学校时期,当时的梅贻琦老校长和潘光旦老教务长,提出了“从游”的重要教育命题。教育过程就象是游泳,大鱼在前,小鱼尾随,这就是“从游”。小鱼跟随大鱼成天游来游去,耳濡目染,观摩效仿,自然就学会了游泳,学会了象大鱼那样的游泳样式,久而久之,便领悟了游泳之大义。父母教育孩子,要认真地去做好自己,让孩子不断学习效仿,不必过多地指责、抱怨孩子,要把你的教育大义用行动活出来。孩子“从游”的不好,要多多考虑是不是自己示范的方式、功夫还不到?
4、突出责任意识:
如《三字经》里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大学》格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齐家放在治国之前,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家庭教育则是齐家的重要内容。
5、重视环境熏陶:
孟母为育子而“三迁”的故事,是重视环境对子女教育影响的一个典范。
6、注重教子自立精神。
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
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
清朝画家郑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7、重视家庭教育方法、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王应麟《三字经》注释:“养正之谓何?谓能教也。人非圣人,岂能生知。非亲不育,非教弗成。有子而不教,则昧其天赋之良,悖理纵欲,日迁于不善矣。
教之何如?古者,妇人有娠,坐不偏,卧不侧,立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
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勿使娇声;能行,使知四方上下;能揖,教以礼让尊亲;此阿保母氏之教也。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教之文,此父师之教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