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太火并不理性
(2017-01-24 09:59:41)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今天,在微信圈里看到《基于“核心素养”的泛滥》一文,认真阅读了一下,颇有同感。正像作者的声明一样:我不反对“核心素养”,但对于造势、跟风的做法并不赞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后,教育界掀起一股股学用“核心素养”的热潮。“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工作”“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建设”……各种各样打着“基于核心素养”旗号的研讨活动、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基于核心素养”渐成泛滥之势。
经历过“三维目标”的人们会清晰记得,十几年前的“基于三维目标……”不也是这样狂热吗?但是十几年过去了,“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落实,广大教师为之付出无数汗水和智慧,无数孩子默默的充当了实验品。而今天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造势和跟风我们真的有些看不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北师大牵头,汇集多所高校和众多领域专家,历时三年,一个历时仅仅三年的研究成果,它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还有待检验;一个历时仅仅三年的研究成果,它能支撑一个泱泱大国的基础教育吗?为了“核心素养”而搞“核心素养”,很容易导致“核心素养”的泛滥、形式主义的蔓延,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文件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说的很清楚,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件对“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有明确的表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人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教育的本质远远大于培养品格和能力。教育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是对教育一个局部、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一个维度的探索,“核心素养”也不例外,热炒“核心素养”,用“核心素养”包打教育天下的做法并不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