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3,真正的较量在语文
(2017-01-24 10:00:57)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近期,各省公布的新高考方案3+3模式已成趋势,第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是学生可以根据报考院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参加等级性考试。由此可见,第二个3是学生们擅长的学科,同一层次的学生不容易分出胜负,真正的区分度就在第一个3,然而,同一层次的学生数学、英语的差距并不明显,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语文。
多年来,对于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只要多看书多积累就能学好语文,二是语文怎么学都拉不开差距,重视与不重视都差不多。另外,还有两个造成大家不重视语文的原因,一是阅读理解的出题范围广泛,加大阅读量所占用的时间若用在其他学科上,效果可能更明显;二是作文阅卷“趋中率”问题严重,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很难得高分,而马虎应对就能得40分上下。因此,语文学多学少差距并不明显。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语文科目变化巨大,意在提升语文的区分度,语文学科要拉开档次,适当增加阅读量,增加考题,让语文素质好的同学在学科中也能展示优势;作文要求越来越具体,一定要结合所处的时代和现实生活,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修订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考试所需,而是一个人的学习所需、终身发展所需。语文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数、理、化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如果语文学得不好,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就肯定差,那么,对于数、理、化中一些概念、原理、复杂应用题的理解就不会很透彻,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水平提升的长期性和缓慢性。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很好地提升语文水平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即便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读了很多书,也未必能够有很大的收获或者进步。因此,学生们就算了一笔账,把同样的时间用在语文和其他学科上怎么更划算,于是,学语文的时间就被挤掉了。
我们都知道,盖大楼打基础需要“大石块”,那么,给人生奠基的“大石块”究竟是什么?古人几乎只学语文,但当语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中国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的打下了坚实的读书童子功,后来他们再转到感兴趣的专业上,就非常得心应手。几个华裔甚至日裔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时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对后天高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是积极的促进。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撰文《一辈子的道路,很可能决定于语文》,文中写道,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语文尤其重要,其他学科是知识的宝库,语文是开启这些宝库的一把钥匙,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家长一定要重视语文学科学习,加大对孩子语文素养的修炼,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