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孩子,亲情沟通

(2015-11-30 10:07:03)
标签:

秋水文章

分类: 家校共育

      家长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是亲情的体现,没有哪一个家长不想与自己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沟通关系,但事实上却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点点长大,良好的亲情关系却不知不觉地在疏远,与孩子的沟通变得让家长无可奈何,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对这样别扭的沟通更是感到心烦意躁。这里我想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真正读懂孩子,往往是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我们常说理解沟通,理解就是要读懂,读懂是沟通的前提。而读懂的前提则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针对孩子的需要才会有心灵的沟通。心灵的沟通,即精神的沟通,物质需要容易满足,但精神需要必须要有精心的呵护。

    你懂孩子的真正需要吗?吃、穿、玩都是表面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而更高层次的是精神上的需要。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作为家长可能大多在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即要什么给什么,而这些用物质能够表现出来的满足都停留在最低层次需要方面。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更为重要的却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即你要读懂孩子。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生理上的需要,吃饱了就不哭不闹了,再大点会有安全的需要,吃饱了还要有大人的关注和爱抚才能让孩子露出笑脸。孩子逐渐长大上学了,各种需要丰富起来,尤其是高层次的需要决定着孩子的精神状态。当孩子需要与伙伴玩耍时,你却要他少与他们接触别学坏了;当孩子需要尊重时,你却张口就来地埋怨和批评;当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需要鼓励时,你的目标却更高更远让他得到的还是失望……这样,当孩子的一次次需要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满足,他当然要出现所谓的“逆反”,听不进去家长的话是正常的。所以作为家长多些换位思考,多了解些孩子的高层次需要,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接触孩子,才会与孩子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在享受亲情中欣赏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常有家长说不是不理解孩子,只是孩子思想太偏激,在认识问题方面与家长背离太远。因为我们总不能对孩子的行为一味地赞扬说好吧,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可是孩子就是不接受批评怎么办,放任不是对孩子更有害吗。当然沟通不等于一味赞扬,批评也是沟通的重要部分,孩子听不进去批评表面上看是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不了解孩子的各方面需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认知事物和是非观念不是大问题,不知者不怪,事实上孩子也很少因无知而犯错,往往是明知故犯。因此沟通中家长与孩子形成的冲突往往是家长与孩子在不平等的情况下以强势随意欺凌压制弱势而形成的,而不是孩子在认知上有问题。比如当你批评孩子懒散时,孩子不认同的可能是你的态度,而不是不认同自己的错误。你用强势讲道理,可孩子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你想鼓励孩子努力上进,可是你却用其他孩子相比,分明是在批评自己孩子的不足,孩子不是自己不想上进,不理解的还是你的方式,为什么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让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要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首先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欣赏。

    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以相背的方式去表达,传统教育孩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念在现实中孩子是理解不了的,而当孩子也为人父母时可能才会理解,但那时远远错过了你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时机。爱需要表达,需要真实而恰当的表达,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心口如一的爱。不能心里边爱孩子,嘴上却不满意孩子;心里边只有自己的孩子好,嘴上却总是别人的孩子好。孩子的精神需要往往是在家人和伙伴的态度中得到满足的,也就是说孩子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取决于人为环境的态度(老师、同学、家人、社会人)。孩子的幸福感、成就感来自于高层次需要得到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幸福感、成就感又会形成一种精神激励。在欣赏的眼光中会出一个人才,在不屑的眼光中会毁灭一个人才。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孩子的兴趣,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往往会使得其反。当孩子喜欢打球时,不要强迫他学钢琴;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时,千万不要认为那是无可救药。我们最终所希望的是孩子幸福快乐,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能拿高分的学习机器,评价孩子的标准是多元化的,要读懂孩子、了解其与众不同的方面,扬长避短才会发现孩子真正是你的骄傲。18岁的东北女孩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面对媒体,妈妈说:“我家大宝贝是最棒的!”周洋说:“拿到金牌很高兴,终于可以让爸爸妈妈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了。”这是同时在地球两面家长与孩子的最真情的心灵沟通,朴实感人之至。

    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那么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而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用孩子的现在与过去比,你会发现孩子在不断进步,把你的发现用爱去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与孩子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