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望子成龙之心由来已久,父辈穷也好、富也好,无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最舍得花钱,如果钱没花到总有对不起孩子之感,似乎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越多孩子才会发展越好。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关心孩子教育是对的,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与孩子的发展成长并不成正比,换句话说孩子教育问题与投资多少关系不大,花的钱越多不一定就会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千万不要完全寄托在学校里,这样说不是推脱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是要正视孩子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而成长的现实。孩子成长关键在教育,但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一个重要方面,完整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互为替代,三足鼎立缺一不可。从大教育观念来说教育就是一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校教育更重于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所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代替不了孩子教育的全部,必须要有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和谐一致的努力,才能算得上完美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政府的公共责任之一,代表国家的意志是全面向好的教育影响,其目标是培养国家人才,其行动是在众多教育专家统一规划指导下的一致行动。众多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接受同样的教育却会有不同的成长与发展,其原因除孩子自身先天素质外,关键就在于另外两个支撑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了。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大多可推测其父辈的行为检点,子女就是父母的翻版,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为人父母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责任绝不是给孩子花了多少钱就可以应付得了的,孩子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爱和积极向上的影响。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会有很多的为人父母者竟然把子女的成长责任归因于学校,学校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承担孩子教育的无限责任。在学校会听说很多极端的案例:曾有个家长从来没参加过学校的家长会,高三报考时听说女儿模拟成绩只能上个专科学校,当晚回家取了菜刀要找老师算帐,不仅打了老师还闹起学校没完,想要学校赔偿损失;有个淘气男生行为习惯极差,总是违反学校纪律,又不尊重老师,学校的处分根本不起什么作用,老师叫来家长想共同教育孩子,母亲刚说了两句孩子,那男孩子拉开二楼窗子说:你再说我就跳下去,母亲吓得大哭,可儿子却一脸坏笑地说:我量你也不敢让我跳;还有个严重违反纪律的女生对班主任说:你不要找我妈,我不叫她来她不敢来,老师于是背着学生找了其母亲,不想学生还是知道了,这边还没与家长沟通几句,那女孩踢开教研室的门直奔自己的母亲,大吼:“谁叫你来的?给我滚回去”,意想不到的结果是母亲被吓得满脸泪水一言不发。这几个案例虽然有点极端,但却足以引人深思,更让作为一名教师感到震惊并真切感受到什么叫做无语。当然这只是个别的现象,但更多的情况是家长一旦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则是一种摆脱的感觉,说穿了就是想摆脱责任,而事实上只要你为人父母是摆脱不掉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教育管理部门为学生减负不让学校补课上晚自习,学生高兴,家长却不高兴,为什么?就是家长觉得孩子放在学校里可以摆脱自己,而孩子呆在家里家长反而不知所措。在孩子身上花钱可以,但教育孩子不是我家长的事儿,这类现象更为普遍。所以很多孩子家长对孩子不是漠不关心就是不会关心,只会花钱。
人类遗传和发展从个体的角度讲应该是让自己的后代更有尊严地生活,而不是为后代去包揽一切。尊严来自尊重,尊重来自自尊自强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家长为孩子教育而花钱或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而攒钱,不如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真真切切地多花些功夫,用恰当的方式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这样说不是让家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事业成功的家长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积极影响,在孩子身上下功夫应该表现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与孩子在一起,在有限的与孩子接触沟通中,作为家长要做出榜样,宽容仁爱、自律自强、阳光心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直至成功成才。
还有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总强调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那么社会对孩子的责任感在哪里。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媒体上看到些正面的榜样,也不乏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人物,可是当孩子走进大街小巷,走到公共场所他会看到什么?比如公共秩序排队,比如乘车让坐,比如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总不能指望让一个孩子为成年人做出榜样吧,反过来,社会给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一个孩子要有多大的承受力和自我抑制力才能不受其影响。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企业、集团利欲熏心,为谋取暴利不择手段,有多少网吧不是在孩子身上打主意,垃圾短信、黄色网站无所不在,受害的恐怕多是孩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我们每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人类的未来多积德行善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共同为孩子做出榜样,真正让社会充满爱,让孩子在和谐社会中淋浴温暖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幸福快乐地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