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效课堂风向标值得关注的六大新视域
(2015-05-28 11:50:56)
标签:
高效课堂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2015高效课堂风向标值得关注的六大新视域
高效课堂进化论
如果说,2014年是第二代课改的成熟年,那么,2015年将成为第三代课改的探索之年。
从系统论角度看,第二代课改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助学系统,但仍属于“间接输血”,第三代课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即让他们具备“造血功能”。从学习论角度看,第二代课改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三代课改则主张,“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
从教学论角度看,第二代课改的核心是“学+交+教”,与第一代课改相比,更关注了一个“交”字,即合作、展示,无论从时间维度、角色维度看,学生都处于中心、主角的地位。从学习本质的角度看,第二代课改的核心是“鱼+渔+欲”,重点是在“欲”字上做文章,即关注的是想学、愿学、乐学等问题,但此时的“欲”,还是以外部刺激为主。第二代课改改变的仅是学习的形式、方法,即“怎么学”,更关注助学系统。第三代课改的思路,一是关注“学什么”的问题,即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知+能+智),优化、增加“学”的营养;二是借助慕课、功能室等工具,依靠学科魅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三是为课堂树“魂”,改变教学的意义,即在“育”与“宇”两个字上做文章,“育”解决自我修养问题,“宇”则解决志向、信仰、世界观等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科教学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工作中所需要的沟通、交流、合作等素养被忽视或淡化了。改革的路径是:放大高效课堂流程中各环节的育人功能,即环境育人、组织育人、教师育人、教材育人等,让学习的环境、载体、过程、内容都具有育人功能。
新的一年,高效课堂将继续优化,其核心理念也将有所突破:从改结构为主的高效课堂向借助现代技术改造的高效课堂转型,从关注技术层面的高效课堂向关注教育层面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拓展,精神状态、学习氛围等文化场助推学习、成长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高效课堂的核心环节也将升级换代:高效课堂的流程由“分解动作”向“合成动作”、“自动化”过渡;展示层次逐步提升:读答案——背答案——用自己的话说答案——用艺术形式呈现答案,说答案——说答案怎么得来的——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以及遇到的挫折与困惑;点评层次逐步提升:对外在形式的点评(声音、站姿、普通话、分工)——对回答内容的点评——对问题进行归纳(说了些什么)、质疑(说错了没有)、补充(说全了没有)、联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激励要贯彻始终,点化要水到渠成,点拨要讲究艺术(同步点拨、整体点拨、质疑点拨、总结点拨、提升点拨要因学情而异,提问、追问、反问要变换使用);自学、合作、探究、展示等环节在各学段有所侧重(小学段放大展示,初中段放大合作,高中段放大自学与探究);等等。
新的一年,我们要关注高效课堂各环节的教育意义,尝试打破班级授课制,构建非线性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要关注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的教育实践,启动新一轮的“学习革命”。
在这里,我大胆预判新一年高效课堂的三大走向:思维导图、高效读写等助学工具助推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将进入“4G时代”,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将与高效课堂充分融合,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彰显,将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课堂。
理论层面:关注六大新视域
1.
2.
3.
4.
5.
6.
实践层面:关注六大措施
1.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进度、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分解为四个要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力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学习评价能力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坚定基础上的“持续学”。从“能学”到“持续学”,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
2.
3.
去教师主导化就是要去掉教师借助导学案控制学生思维,借助评价权控制课堂话语权等现象。去教师主导化就是要求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心理教练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去教师主导化后,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并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方法、思维等多元功能,提升课堂学习内容的综合营养,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自然生长、全面发展。
4.
取消导学案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对高效课堂流程已经烂熟于心,不需要时时处处被提醒;二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学习某类学科、主题知识的通用思维方法、阅读技巧。换句话说,当学生已经具备处理“学什么”、“怎么学”、“不会怎么办”等问题的能力时,才能完全取消导学案。可见,导学案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根“拐杖”,一旦他们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导学案也完成了使命。
5.
实施学习目标层级:直奔预设的学习目标;先检测自学情况,再取消没必要实施的学习目标,然后依据学情提出并加载更高层次的探究目标;创设情境后,目标全部是学生自主生成的,完成目标的途径、方法是学生思考的,结论是学生探究出来的;创设情境后,每个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初步制定、实施过程,然后调整学习目标,最后自我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借助多种学习工具,在学科功能室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多元化学习目标:基层目标自主达成,高层目标互助达成,情感目标引导达成,发展目标综合达成。
学习目标新维度: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含义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要为本民族的素质提高打基础,即公民教育;其二是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包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完整人格、健康体魄,当然也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人生的基础是一个整体,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因此,第三代课改将尝试提出新的三维学习目标:学科素养目标、社会素养目标、成长素养目标。
6.
(王红顺
主编手记:
课堂该有怎样的新常态
一段时期以来,“新常态”成了曝光率很高的热词。那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应该是什么呢?所谓新常态,它一定是不同以往的,是与旧的、传统的相对立的,然后一定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时变化的。
在推进深度课改的今天,我期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是: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
课堂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常识。但我们往往太热衷于追求课堂的艺术,以至于在通往课堂艺术的旅程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课堂科学层面的研究。艺术往往是不讲究标准的,是张扬个性的,而科学则是讲究标准的,是可复制的;艺术往往是少数人的专利,而科学是属于多数人的。
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就是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求效益。
使用科学的课堂结构。我们常说,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效益。客观地说,目前有不少课堂教学改革的领跑学校都是在享受课堂结构的“红利”,正所谓,课堂原本很简单,结构一变天地宽。通过课堂结构的调整,让课堂更简约、更科学,让新的课堂结构真正体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当课堂从黑板时代进入白板时代,当微课来袭,当信息越来越开放,当我们为新技术包围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承认,技术可以重塑课堂,甚至改变课堂存在的形式。过去的课堂,教师很大程度上是在坐享信息不对称的红利,所以,有人说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道障碍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的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形态天然地解决了课堂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将面临新一轮的技术大考。你准备好了吗?
把“学习学”升级为一项重要课题。有人说,教育难主要是因为学习难,遗憾的是,我们乐于研究“教”,而很少研究“学”。“教”和“学”是一对天然存在且很难调和的矛盾,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就有可能弱化对学生“学”的关注。学习是一门科学,为什么我们理念上苦苦追求的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常常被简单化为“一刀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够,至少在研究“如何教”上投入的精力远远大于在研究“如何学”上投入的精力。那么,如何整合心理学、脑科学等跨学科知识来建构丰富的“学习学”,这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
把研究学生作为专业发展的第一课程。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有100种语言、100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可是,作为教师,我们真的能读懂孩子吗?能读懂孩子某个行为背后的情绪表达吗?就像我们过于关注教而忽略学一样,我们是否缺少对学生的研究,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学生吃什么可以更营养、更健康,而缺少关于如何让学生愿意吃的研究。当我们蹲下身来,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孩子,真正懂孩子时,我们的教学就自然从科学走向了艺术。
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不是远离艺术、排斥艺术,而是敬畏艺术、追求艺术。其实,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和艺术原本就是课堂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和谐的统一体。如果需要强调的话,我所看重的教学艺术只有一点,那就是真实。真实是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