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字来历及他对教育的理解
(2014-09-10 15:30:42)
标签:
陶行知 |
分类: 视点.争鸣 |
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给自己改名。
父母给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岁,读大学期间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
但很快,他认识到其中的唯心论色彩,于是把王阳明的学说翻了个个儿,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
到了43岁时,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
不过,陶行知很快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他还创造了一个字。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陶行知把知识分为三类: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成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为什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呢?我们先从小孩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再说科学家,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气也能推动机器。牛顿看见苹果坠地,以至想出万有引力的理论。凡此种种都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书是前人行的经验写成的,学习仅教书就行了,为何还要再行呢?对此,我们不妨看一下 1929年 朱瑞琰先生与陶行知先生的对话。朱先生问:“教关于飞机的知识、学关于飞机的知识,也要在做飞机中去教去学吗?”陶行知回复:“飞机和无线电的知识,可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制造的知识。制造飞机与无线电的知识,都要从制造上得来,方为有效。他要在造上学,在造上教,才能一举而成。若单在书上学,在书上教,等到造的时候势必重新学过,则以前所学的等于耗费了。第二级是了解知识。这级知识可从别人那里或书本上得来,但学的人必须有些基本的直接知识,才能接得上去。这些基本的直接知识,都是从“做”上得来。倘使没有从“做”上得来的基本的直接知识,那末,书上所写的飞机,嘴里所讲的无线电,都与学的人漠不相关。”
今天,我们把“学习”几乎当成了一个字,学校里“学”,在家里“学”,黑板上做实验,实验室不少是摆设,孩子们 “习”的机会太少了。我敢断言:不重视“习”的学校(不关注除语文、数学以外学科的)学校成不了名校;不重视“习”的老师成不了名家,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