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师德”一直有极高的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欲为经师,先为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等格言都反映了社会对教师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近年来对新时期教师道德的探讨中,人们把“师德”又提高到了“超越一般职业道德,从而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导向性、示范性”的高度。大家会发现,对于“师德”不管提到什么样的高度,都不会引来批评的风险。这就是一个社会共识,谁都可也道德不好,但教师不可。
一定要把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加以区分,形成合理的职业道德共识。从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还没有真正高于社会中其他一切职业。用“高大全”来要求教师,是脱离现实文化的理想化的要求,超越社会位置的道德要求会失去其应有的约束力。教师队伍庞大,极个别人出现的师德乃至违法问题产生的宣传效果是极坏的。
提升职业道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修德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教育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道德在教育中的力量和作用。千百年来,道德形象一直是老师的基本形象。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的爱心、奉献和责任,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领导、专家要多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谈师德。不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传教士的姿态去教训教师,而是要把自己放在最普通的教师之中,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谈师德,要面对教师群体主流,而不是只看好和孬两头的一些极端个例。教师应当追求高尚,也可以追求平凡,但一定牢牢把守住道德规范的底线。
教师首先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然后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习惯,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课本”时,教育的真正意义才有可能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