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由、小学快乐、初中刻苦、高中拼搏,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内在的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作为批判中国教育的依据,并作为教育改革的模板。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首先要建立在对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南橘就可能北枳。然而,仔细了解分析,我们发现对国外教育存在不少误读。
前不久,“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广为流传,被不少媒体转载。可经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仔细调查考证,发现这一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是不求甚解的误读。于是,不少媒体和有关人士又站出来辟谣。
在一次教育论坛上,教育部下属的研究机构的一名专家展示了两道中英两国的数学试题:英国大一学生考的是我们初中生学的勾股定理,而我国的一道高考数学题则需要添加多道辅助线,结果被大家误读为中国的数学太难了。其实,英国中学的数学远不止那么简单,高中课程已经包括了微积分、统计等知识,并不比中国数学容易。
经常有人拿日本孩子冬天穿短裤为例来谈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批评中国家长把孩子养得太娇气,中国的男孩缺少阳刚之气。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专门就此事撰文澄清:日本的孩子冬天穿得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冷。东京冬天最低温度也不会到零摄氏度,而且日本社会环境设施完备,公共场所四季恒温,所有座椅冬天都带暖气。
而对国外教育最大的误读,莫过于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轻松快乐的,是完全自由状态的。事实上,美国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并非为所欲为的,虽然没有对坐姿的绝对要求,但课堂纪律性要求也是很严格和细致的,绝对不是放纵的、“放羊”的课堂。美国的小学生负担较轻,是因为可以让小学生在充分的游戏,快乐的学习中大脑得到充分发育。美国的中学生负担并不轻,高中生负担更重,晚上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五、六小时。美国的考试压力同样大,有的地方还把学校考试分数在当地报纸上公布。在美国,确实可以“全民上大学”,但要想上常青藤名校,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家庭从小就开始了追逐名校的脚步。
幼儿园自由、小学快乐、初中刻苦、高中拼搏,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是教育内在的规律。
看来,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要想成为未来的优秀人才,要想跻身精英阶层,都是需要在该努力拼搏的年段付出艰苦努力的。
我们对国外的教育学习和借鉴,绝对不能走马观花、雾里看花,更不能断章取义、食洋不化,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其本质。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可能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