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以上家庭孩子存在过度教育
(2014-06-27 08:26:28)
标签:
育儿过度教育 |
分类: 家校共育 |
一些家长时时刻刻都把孩子当作教育对象,不断地施以各种教育,搞得孩子和家长都疲惫不堪。对于此种现象,人们称之为“过度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教育”和疏于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但却会造成同样一种后果,那就是违背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给孩子的成长过程设置不必要的障碍。综合来看,“过度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潜在的危险。
损害孩子的兴趣。“过度教育”的方式或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畴,而家长又多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久而久之,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伤害孩子的自信。孩子们在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之后,如果依旧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那便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长期下去极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并最终会影响良好性格与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专家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过多地强迫限制孩子活动自由,太过突然的生活改变,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譬如违背孩子天性,对幼儿实行过度的早期教育等,实质上无意中已形成了一种心理虐待。
而很多父母从不看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绪需求。更看不到幼儿因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玩耍时间被早教“侵占”后产生的焦虑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与兴趣,父母为孩子报名参加课程时,应当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及能力参加。一味“逼迫”孩子上父母喜欢的课程,只会把孩子逼到另一个极端,造成焦躁。“学龄前孩子或许最初会应酬去上课,但到青春期时会变得叛逆,不参加任何活动,在学业上也没进取心。”父母应当在了解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后,根据孩子的能力给予恰当的早教引导。
在让孩子参加早教时,不要通过强迫的方式,而要通过探索和互动玩耍,孩子无需参加特别的早教课,也能在自然环境下学成技能。孩子尽兴的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得跟着孩子玩,并从不同的探索中找到知识的汲取与积累,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把重心放在亲子质量互动上,父母会发现这才最值得珍惜。”父母应多留意参加专为学龄前儿童设计,让家长一起参与的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