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个误导

(2014-05-25 10:54:20)
标签:

把课堂还给学生

理念误导

教育

分类: 阚侃教育

对一个家庭来讲,家长和孩子都是这个家的成员,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家,即使女儿出嫁后,还要时常回娘家看看。同理,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学生一个学习阶段完成后是要“出嫁”的,教师还要迎来他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课堂是老师永远永远的“家”。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当作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灌输,任凭园丁栽培,任凭工程师设计制造、雕塑。传统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

课程改革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使者、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共同探求者。

不知何时“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响亮的口号和时髦的理念,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学历来都主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应该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其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谁都无法取代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会使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课堂上,老师作用的发挥已经不是“讲授”技能的高低了,而是“管理”技能的高低。“10+35”模式是改革初期的机械性要求,随着老师们的接受和适应,也会作出科学的因人而异的调整。

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也是将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还给学生,但它毕竟不是准确恰当的表述,我认为还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能被广大教师接受。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而且是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从逻辑的角度显然是个伪命题:不能把全部课堂都还给学生。因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带有很强烈的反教育倾向和非理性色彩。既然是还,那么课堂以前就不是学生的。坦率地说,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传统的不一定就会是坏的,新的也未必都是。这句话缺乏历史感,大有割断历史,破然后立的嫌疑。误导作用不可小觑,许多教师误认为,要想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那就得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少讲, 甚至不讲,学生则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教师极度淡化自己的作用以及责任,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