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学校:能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
(2014-05-06 10:45:21)
标签:
好的生态环境文化之魂教育 |
分类: 呐喊.建议 |
什么是好学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但曾有这样一所“老学校”,它的存在似乎能给人一些启发,即教育家陶行知1939年在重庆近郊创办的育才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入学考试,没有升学考试,也不存在所谓的毕业问题。学校设立音乐、戏剧、绘画、社会、文学和社会等6个专业。陶行知亲自选聘了当时聚在陪都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到育才任教,如著名诗人艾青、音乐家贺绿汀、历史学家翦伯赞、戏剧家章泯和美术家陈烟桥、张望,舞蹈家戴爱莲等。
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既重视普通教育,又注重给学生以特殊才能的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鼓励师生共同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和真善美之人格。
在今人看来,育才学校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根据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创设的。“它(育才学校)不是培养小专家。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来干这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他的目标很明确,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
但我们今天的学校,培养的是“人中人”吗?与陶行知的办学理念不同,一些学校走着一条恰恰相反的道路。
好学校是关注“小专家”、“人上人”的学校?好学校是培养更多优生,生产更多状元的学校?好学校是硬件最好、设施最完备、师资最强、升学率最高的重点校、实验校?
是不是时代变了,好学校的标准也变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在《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这篇报道里,用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的一段话,给了好学校一个答案。
“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在这里,池塘是作为好学校的隐喻而出现的,学生可以是“水鸟”,可以是“两栖动物”,也可以是“植物”,不需要你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地的,种子开始到来了。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里也有类似的观点,“(我)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并扫除害虫。”
无论是池塘里的水生植物,还是破土而出的幼苗,“好学校”的价值,其实就体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给他们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让他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是的,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即自然生长”。这才是学校存在的本义,这才是学校存在的价值,这才是学校存在的目的。好学校不应该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听话的奴仆的地方,而应该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和现代公民的地方;学校不应该是“文明的监狱”,而应该是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而很多人理想中的巴学园,从本质上说,又何尝不是一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好学校呢?现实里,有多少学校符合这样的标准?
学校要不要去承载一些“宏大”的使命,又如何去接续伟大光荣的“传统”?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育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学生 和老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尊严的人,然后才是学生和老师,他只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才能正常地学习或施教,才能做出其他的一切。因此,毫不奇怪,在我们非正常的教育中,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十分少见,大多数人只是智力的某个狭窄方面——机械记忆和逻辑运算能力获得了畸形发展,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越来越没有人性。
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方向错了,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欣喜的是,还是有一些学校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发现童年》的报道里,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的生态教育记录,让我们看到另一种教育景象:
西下池小学有19个文化景观。在这个只有七八亩大的袖珍学校里,有秋千、沙池,有“数阵”、“地棋”,有“和平鸽苑”、“吉祥兔屋”,有松树、柿树、樱桃树、梨树等28种树木、11种农作物,以及学生亲手为鸟儿搭建的“鸟巢”,可谓“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
西下池小学甚至专门辟出一块狭长的空地,每个季节都会种上不同的农作物,有麦子、谷子、玉米、花生、芝麻等。这些植物组成的生态园是孩子们的“露天教室”,他们每天都会去看望、观察和陪伴着这些不说话的生命,并精心照料它们。
这是一所追求孩子“自然生长”的学校,一所充满“爱与自由”的学校,一所充满诗意的“故事校园”。在这里,尊重与平等、规则与界限、倾听与接纳、自然与人文,实现了期待中的平衡。
这样的校园,才是学生最留恋的地方;这样的校园文化,才会滋润孩子的心灵。在西下池小学,“处处景点会说话,面面墙壁都育人”的观点深入人心,成为共识。相比之下,其他学校千篇一律的“团结进取,严肃活泼”的校训、班训,千校一面的名人画像、名人警句、标语口号,怎么会让学校“生动”起来,怎么会让学生喜欢起来?
学校必须为儿童的成长“创设”和“提供”条件。而学校文化就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为种子的发芽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条件。文化,为学校立魂。你的学校,有“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