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到底是一个什么职业?为什么教师这个职业迫切需要明确其角色、良知、责任,明确使命、信念、道德?
有人说“角色即人格”,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便能厘清教育教学的诸多“关系”。
如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准定位,转变角色?如何让教师重拾内心的幸福和愉悦?如何“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除了工资待遇低、工作负担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正在功利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
一位老师说,如果我们把教书仅仅当成谋生的职业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价值都维系于学生的“分数”和“升学”,而全然不顾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就会被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知识传授”所桎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降低,就会有厌教、弃教的念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更让一些教师因穷于“实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新课改必须更加注重推广新课堂的“实操经验”。
其实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恐怕最好的方式不是“逼迫”教师如何如何,而是唤醒和找到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定位在“发展者”上。当然,这个发展,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而应该是谋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最佳策略——“发展学生、成就自己”。这样的教师才代表着教育的全新希望。
照本宣科满堂灌、拖堂抢课抢时间、以分论人……这些都是学生眼中“不受欢迎”的老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有爱心,体贴学生,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会鼓励赞美学生,不拖堂,不布置过多的作业……
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家长喜欢的教师、校长喜欢的教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教师。就此,给出了3个关键词:“尊重”,“责任”,“爱”。“因为尊重,我们和学生平等;因为尊重,我们接纳学生的处境和选择;因为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责任,我们自律和敬畏;因为责任,我们担当和承受;因为责任,我们研究和成长……因为爱,我们倾情和呵护;因为爱,我们关心和鼓励;因为爱,我们信任和良善……”
教师是什么?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才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才会培养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人,才能减轻自己和学生的负担,才能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快乐。所以,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存在的。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忘记这8个字:发展学生、成就自己。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个点燃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