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格课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2014-05-06 10:57:52)
标签:

课堂教学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教育

分类: 呐喊.建议

今天,你会上课吗?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教师,肯定会遭遇不解乃至嗤笑。作为一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上好课,这个问题是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上课越来越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功力

在《中国教师报》的读者论坛上,教了10多年书的 马老师大倒苦水:我无论怎样用功备课,怎样精讲细讲,怎样热心辅导,总有部分学生不买账。那些厌学者,要么在课上看课外书,玩游戏;要么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要么懒洋洋地敷衍塞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就是无动于衷。我的课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就是传统课堂的问题,在《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一文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平认为,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有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高效课堂正是在对传统课堂弊病的批判与矫正的基础上诞生的。事实上,不解决课堂效益的问题,正如本报调查发现,只能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作业还是作孽》就是一篇声讨传统课堂的檄文!可谁都知道,传统课堂有问题,非改不可。可如何改?或者说课改到底是在改什么?首先把学生当成,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主人;把教室学室,把教材学材,把教案学案,把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把讲堂学堂。他们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通过对话、合作、展示,让学生真正得到了解放,收获了成长。

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吴刚平这样强调。

传统课堂基本是教中心,属于教师课堂;新课堂是学中心,属于学生课堂。传统课堂是围绕建构的体系,新课堂是围绕建构的体系!而从教到学的转变,不亚于一次大地震。

过去,不少教师尽管也一直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内心里,或者在课堂行为表现上,总是或有或无、若隐若现地表现出越位。课堂上补充补充,总结总结;课下,给不会的孩子开小灶;课间,再给大家补补课,出个问题考考大家……越位孪生的总是缺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真正有效的引导还远远不够。

你的课堂还权了吗,针对很多一线教师仍然对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感到茫然的问题,让学生学习自主,同时还要管理自主。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协调发展。

在《李镇西突破》的报道中,引用了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两节研究课,解读了用不同教学方式上课,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的案例。

这两节课,一节是不讲的课,一节是讲的课;一节是自主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导学案自主学习;一节是学生预习,朗读,教师逐字逐句讲解翻译。为了检验,次日的早读,李镇西突然袭击,组织前一天上过课的两班学生同时考试。结果,不讲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86.24分,而的那个班,学生平均分是71.9分。

从对比中不难看出,的效益抵不上不讲。这样的一次测试结果证明,教师讲得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说,如果说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标志,那么,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一堂好课的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比如好课是学生自学的课;好课是动静结合的课;好课是注重展示的课;好课是师生相长的课;好课是注重情感的课。

几乎教育领域所有的改革,最终都要回到课堂上。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课堂模式应运而生。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对于目前中国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所以,今天我们尤其要警惕模式化。当我们在倡导模式、强调方法与途径的时候,请不要忽略了模式背后承载的理念与文化。当我们在强调少讲甚至不讲的时候,请注意少讲定位于精讲,定位于点拨与引领。当我们在强调改革的时候,要警惕课堂教学改革一味创新求异的模式化,而是要回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原点,捍卫常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