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渔、欲是教学观念的三个大台阶,是行为主义的教学观发展到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再发展到人本主义的教学观的结果。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是吻合的,是不同时期的产物,抱着旧观念不放要落伍,过份追捧新观念会打不牢基础,与时俱进是最恰当的适应。
经过对有效课堂教学心理机制深入研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鱼”是行为主义的教学观;“渔”是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欲”是人本主义的教学观。“鱼”代表固有的现成的知识,“渔”代表探究知识的各种方法,“欲”代表学习的动机、兴趣与内驱力。
一、“鱼”与行为主义的教学观
以“鱼”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新率低、生产力水平低相适应,这种以授“鱼”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建立在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之上。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行为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个性特征,是一种典型的外烁式的教学行为(“外显性”和“可观察性”)班级授课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很有可能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着重研究主体外显行为的变化,认为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强调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不考虑主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发生何种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教学观主要研究学习活动外烁的规律,其理论基础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二、“渔”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渔”代表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在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当今时代,仅定位于传授固定和现有知识及技能的行为主义教学观已经不适应于社会的需求。我们常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授“渔”为导向的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认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苛勒的顿悟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有一则著名的童话:“鱼就是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
三、“欲”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所谓“欲”,是指人对学习的兴趣,一种内在的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在“鱼” “渔”的教学目标上,虽然我们更趋向于“渔”
获得,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适应信息社会,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方法的获取,更在于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主张心理学者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有两点独特之处:其一,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其二,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既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也不限于对单纯学习的解释,而是扩大到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度解释。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特别具有意义。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生理学基础,一是神经递质的神奇作用,研究表明:我们的脑对丰富的刺激、不断的变化和新奇的事物充满了渴求。然而,不幸的是,许多教师、培训者却希望有更多控制和可预见性。二是多通道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回忆。我们学习同一内容的方式越多,在多重背景下运用多种智力、不同的媒介激发多种情绪反应,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心理基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早的主要创始人是从事比较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他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carl
rogers)。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主要有:(1)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认知学习是指学习只涉及大脑的思维活动,没有太多情感的投入。因为这种学习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太大关系。如被迫性的学习。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是不一样的。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和认知结构建立的联系是有意义的,这种联系具有合理逻辑性,它仍然在认知范畴内。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包括情感),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促进者“壶杯理论”。促进者的第一任务是:提供学习资源,拒绝替学生思考;第二任务是: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第三任务是: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性格的和谐发展,以便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
行为主义教学观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认知主义教学观虽然重视人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认的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是“颈部以上的学习”。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前者的超越体现在教学应该针对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倾向。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罗杰斯认为,当本人的经验与别人(特别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人)对他的行为评价相结合时,便可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引导他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成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它的内容广泛,学习的类型繁多,学习的过程错综复杂,包含全部学习内容、学习类型和学习过程的学习理论是很难建立的。依靠各种学习理论的相互补充,才能比较全面地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这正是各种学习理论并存的真正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肯定各种学习理论存在的实际价值,科学辩证地应用它们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