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问题即课题”(袁建国)

(2013-07-16 10:25:51)
标签:

问题

课题

教育

分类: 呐喊.建议

 “问题即课题”是当前教育科研界在校本教研方面的一句口头禅,对于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来说,确实提升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但“问题即课题”的提法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也容易对一线教师造成误导,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
  首先,“问题即课题”扩大了“课题”,缩小了“问题”。
  “问题”与“课题”的关系,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对等的关系,将其用“即”字相连,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很显然,发明“问题即课题”者的原意,也不是让一线教师将所有的问题都确定为课题,一线教师也没有这么做的,这恰恰说明了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即”的关系。问题不一定是课题,但课题一定是问题,这种关系,岂一个“即”字了得?
  其次,“问题即课题”彰显了结果,模糊了过程。
  对待课堂问题,需经过发现——分析——解决的思维和行动过程;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经过分析——归类——筛选的技术操作过程;若将筛选出的问题申报为课题,要经有关部门的论证批复,才能正式立项。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高于课题研究本身。两者只用一个“即”相连,只是突出了结果,不能彰显过程的重要性。
  再次,“问题即课题”强化了课题,弱化了问题。
  对一线教师来说,“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课题”。当前,各种教育科研成果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线教师发现课堂问题后,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用现有的研究成果解决问题,而不是忙于申报课题。后者所造成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并没有什么价值的校本教研,最终收获的仅是“别人嚼过的馒头”。更有甚者,有人基于“问题即课题”的理论基础,提出一线教师要“人人有课题”。广大一线教师日常工作繁忙暂且不说,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没有理论基础,不懂研究方法,能“解决问题”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怎能强求其“研究课题”?
  总之,“问题即课题”只是将“问题”与“课题”间草率地画上了等号,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误导之嫌,等于是既“绑架”了课题,又“扼杀”了问题,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了!

 

(本文发表在河南教育报刊社《教育时报课改导刊》 2012620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