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为何办不出特色?

(2013-07-20 11:12:18)
标签:

办学特色

特色学校

教育

分类: 报刊发文

(本文发表于《山东教育报》2013年7月15日第六版)

去年以来,河北省衡水中学办学模式饱受争议,2012年第6期《基础教育课程》熊丙奇教授《衡水中学办学模式的真问题在哪里?》一文中指出,“当下衡水中学之所以成为问题,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是一元的。在多元的教育环境中,衡水中学并不是问题,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教育选择。如何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才是值得我国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思考的真问题。” 熊丙奇教授的话一语中的,统一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与模式,大家选择教学质量或升学率最好的学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试问批判者,当你的孩子上学,你甘心选一所质量很差的学校吗?

学校为什么不出特色来首先,要弄清办学特色形成的四个基本条件:一是需要一个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二是要造就有一支有特色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一种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执着精神,四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常规基础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弄清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制度问题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全国统一的办学政策、课程体制、考试制度等,为了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强调“统一一致,给学校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很小全国不分城乡、发达与非发达地区,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标准,几乎统一的教科书。第三,要弄清学校的发展方式。由政府推动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督导,而且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各种宣传、经验介绍,客观上导致学校逐渐趋同。这种政府通过评比、评审来推动学校发展的方式,本质上是外力制动,而这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利益是诱饵,因而也成为动力。借助外力推动学校建设达标,推动学校发展,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反思,不断评审、评选,这种循环外力将导致学校依赖外力,整齐划一的外在监督与检查成为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推动力,这样下去自然会出现扼杀内力的现象,内在的思想力、内在的发展动力、内在的创造力的丧失是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标志。

学校缺乏特色的突出表现是: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纵观我们的学校,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办学目标,无论是改革目标还是具体措施,学校之间缺少差异,个性模糊。万人同语表现在老师们、校长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趋同性。例如,“校本”概念一出现,一系列“校本”概念相继出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应声而起;一提研究性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各所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表明自己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很显然校长、教师们在追风逐浪,风从何来,浪从何来? “风浪”来自于教育理论家们,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教师培训,在“兴风作浪”,再进一步追问下去,他们所兴之“风浪”,又从何而来呢?大多是贩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这就是西语霸权。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概念潮流不断涌现,什么研究性学习,什么合作学习,什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50年后的校长要查看今天校长的办学思想,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怎么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啊?

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认可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当下,特色学校建设有两类基本做法一类是“授牌四部曲——领导专家制定政策、特色类别、评定标准;选拔示范榜样、遴选单位进行授牌榜样引路,全面推进扩大授牌。另一类是全面摸底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动员全校师生总结、提升、申报方案专家、领导、学校交流研讨互动完善方案在推进中不断交流、改进摸索规律等等。后者显然好于前者。

 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校”能给学校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理念的体现,实现“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重要转变。学校特色不是这所学校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不是这所学校优异的高考成绩,也不是这所学校提出的什么办学口号,而是学校自己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要让学校办出特色,第一,要创设宽松外部环境。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减政放权、转变职能,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理顺校长、教师、学生的责、权、利的关系,规范学校管理流程。赋予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例如课程改革,除了全国统一要求的书本课程外,是不是可以允许学校自行设置他们认为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或者有特色的课程?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学校才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优势确立办学方向,真正把学校办出特色。

二,要有一支锐意改革、乐意奉献的队伍。其中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尤为重要,当办学主体失去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时候,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就不足为奇。教师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没有特色教师就何谈特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公办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所需师资实行政策倾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优化组合师资力量。以生源较差的高中学校来说,如果办美术特色,在美术师资数量上需要补充、在素养上需要提升、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强和调整,按部就班是办不出真正特色来的。这些有的是学校能做到的,有的必须靠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

第三,要分类管理指导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接受个性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通盘考虑,从规划设计、政策措施、标准制定、监督考核都应由政府和教育部门来完成,单靠学校一己之力是办不好的。各种教育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评审是必要的,这是一个规范化和标准化过程,没有规范的办学阶段当然首先必须建立规范,但确立了办学规范的还必须超越规范,超越规范就是走向个性,因此,对省、市级规范化学校要提出特色建设时间表。对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提出加快规范的具体要求,在薄弱学校搞特色建设一是困难大,二是老百姓不认可,因此,要分类指导,分类推进。

第四,要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团队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一所名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品牌的第一要素。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一所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因获得学校特有文化的滋养而发展成长。办学特色只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显现出它独树一帜、卓尔不凡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