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地改革PK教师课堂改革
(2013-03-31 07:23:09)
标签:
课堂改革教育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农民的改革使用的多是现成的改革成果,比较简单,教学改革要复杂的多,但是,教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理应在改革方面比农民要做的好,在改革和应用推广改革成果方面,教师还要多向农民学习,要真改、求真实效。
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农民种地从种到收都进行了全过程的改革,最开始是种子问题,过去一亩地为什么打不了多少粮食,当用上新品种产量翻番后,两种几乎一夜革命,多花几块钱也用新品种。地膜覆盖,能保温、保湿、降低杂草、提前收成,这些好处不仅降低成本,还能提高收成。胶带灌溉,方面安装携带,有效节水,降低成本。除草剂,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家里的地一般有妇女来中,用除草剂喷洒一遍既轻便又有效。肥料,几乎都用复合肥、特种肥。播种和收割几乎都是机械化。农民种地改革几乎是从头到尾的彻底改革,它带来的弊端暂且不论,这种改革的意识和行动是显著的,也是从不自觉到完全自觉地一种改革。
教师的课堂改革为什么这么难呢?老师讲授的时间控制不住,学生课外作业的数量控制不好,形式和内容脱节,改革的自觉性不高,原因到底在哪呢?
一是来自于教师认识上的种种误区。1、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是完全对立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依然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靠简单重复的练习和大规模的习题战来完成。2、认为“既然是改革,就要把已有的作法全盘抛弃,推倒重来。”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往老师们在教学中积累的好的经验和作法,该继承的要继承,对那些过时的,低效甚至无效的作法要剔除和改造,要适应教学的需要,要反映学生的内在需求。3、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新课程是对立的。” 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时间给学生,还课堂的主动权给学生,由老师主宰的课堂还原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学会学习。这些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4、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是对立的。”从现实的角度讲,高考对于在高中求学的学生而言是他们近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社会、家长所赋予学校的殷切期望也主要是通过高考来实现。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过于主观地认为,应试就是与素质教育矛盾着的。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恰恰就是反对那种过于机械的“应试教育”。如何肃清学生心目当中学文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印象,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理科就是题海战术的思维,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必须的的学科性知识与自身阶段性发展甚至是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这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本义所在。所以,改革已成为教育应有之义。
二是教师的理念和操作能力还有待提升。1、一些老师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面对一些地方的先进教改经验,一些老师只能学到一些表层的东西,没有真正领会这些经验和作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比如说,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练结合,严格控制讲授时间,这一点对大多数老师而言都能做到,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老师少讲后,学生该干什么,怎样去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在老师们上课都准备了学案,但是学案的设计和它应发挥出来的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不能仅仅把它当课前的自学提纲来用,或者只是把它当作布置作业和课外练习的工具而已。甚至我们有的人还把“学案”滥用,甚至学走了样,违背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宗旨。出现这些问题是由于教师自身理论和理念方面的缺失造成的。2、一些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的欠缺。不少老师尽管拥有一些理论和理念,懂得教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的基本功和能力的欠缺也会出现问题。教书和其它行业一样,都有其行业所特有的基本功。一般包括教师的仪表风度、语言表达、板书和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等等。然而,在教学手段不断现代化的今天,投影仪、PPT、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电子白板普遍推广的情况下,对老师的能力和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在课堂上要达到师生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功底和教学艺术。电子白板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板书的黑板和课件播放的载体来使用,对于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发和深度使用,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有力探索,也有赖于教师的能力培养和持续提高。所以说,推动教改,除了理念和观念层面,再就是操作和技巧层面的问题了。
三是教师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决定着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朝气勃勃的创造精神,能促进事业发展;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则会影响甚至阻碍事业发展。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克己自律的良好品格,勤勉敬业的责任意识,开拓进取的创新观念。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状态是前提,方法是基础,落实是关键,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拿出科学有效的方法,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无用功。因此,不能为抓落实而抓落实,抓精神状态调整、抓科学方法的研制是更高层次的抓落实。状态>方法>落实。
教改在客观上而言给老师们增加了负担,多讲容易少讲难。因为在少讲的背后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要分析透班情与学情,收集大量的信息与材料,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制定学案,设计出有梯度的习题。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们平时备课没有从这些方面去努力,但是,老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走总比把学生放开之后容易得多,在教改中,老师的付出和奉献可能会更多。所以说老师们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在教改中起着重大作用。
诚然,农民使用的多是现成的改革成果,比较简单,教学改革要复杂的多,但是,教师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理应在改革方面比农民要做的好,在改革和应用推广改革成果方面,教师还要多向农民学习,要真改、求真实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