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校本课程开发“跟着感觉走”
(2013-01-03 07:47:51)
标签:
校本课程教育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热衷于表面文章,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尤其在农村学校中,由于师资力量匮乏,随意性很大,要么是"跟着感觉走",要么就是"依样画葫芦"。多数校本课程设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程实施的预见性差,对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实施的方法等只有宏观目标,而无具体操作过程。不少课程的设置没有理论依据,缺少灵魂,凭教师的想当然来进行。不少学校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不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而是因"师"设课。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只是"迎合时尚"、"赶时髦",搞花架子,追求"轰动效应"。
其实,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是学校自己教育哲学的产物,应体现学校独到的教育思想,要与学校独到的人文、地域等各种实际情况相结合,要能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体现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因此,校本课程式的开设必须克服"三大主义"。
首先要克服形式主义,校本课程不能只重现象不重本质,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要从学生能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出发,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要克服庸俗主义。不能将校本课程看着为迎合时尚,追求轰动效应的"品牌",这种投机倒把的行为,最终必然是以牺牲学生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的。课程开设应多从学生的际出发,搞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东西出来。它不是教育实践的生搬硬套,不是为了迎合几个新的理念和口号,而是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实践和探索。
再次要克服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随便主义"。不少学校领导,对课程改革缺少正确的认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无所警觉,认为这是花钱的"交易",所以不愿搞。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随意性很强。他们不愿派师资参加必要的培训,因而校本课程的质量也就达不到提高。他们也不必搞一个班子静下心来研究,常常是拍拍脑袋就拿主意,随便上网搜搜就草草上马,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蜻蜓点水的满足,使得课程改革越来越远离教育自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