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48道"减负禁令"成口号
(2012-08-06 11:12:07)
标签:
48道减负禁令教育 |
分类: 阚侃教育 |
有人统计,建国后教育部已发48道减负禁令,效果如何?路人皆知。
有人认为,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减负令”真正落到实处,最根本的还是要改革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和社会的用人规则。如果我们不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 和老师,如果学校招生不是光看学生的课业成绩,最关键的一点是:社会用人不再唯文凭论取舍,不再以重点和一般来区分,而是真正凭素质和能力来选择。
在教育部门看来,只要自己禁止了学校补课,就已经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现实看来并非如此。学生的休息时间并没有增多,倒是家长支付的课外培训费用大幅度上涨。
学校减负,课外增负,这是很多调查都呈现出来的结果,但鲜有人分析这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把课外增负责任推向家长和社会。在笔者看来,学校减负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假如中高考制度不做根本改革,简单地禁止学校补课、缩短在校时间,其结果却会适得其反。在将分数作为单一标准选拔学生的中高考制度之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然聚焦在中高考分数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上课时间减少,家长必然转向求助社会培训机构,以“补上”被学校压缩的时间。同时,考虑到家长互相攀比的心理,孩子们很有可能被要求上多个培训班,这样一来,加上路途的奔波,比以前更加辛苦。而且,每个家庭还为孩子上培训班支付大笔费用。
这些年教育上时常出现越改革越混乱、矛盾越尖锐的尴尬局面。许多旨在“减负”的改革,非但无效,而且还给学生增添了新的负担。
按照现在这种招生和用人体制,不通过考试择优,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能保证吗?
如果中高考制度不改,教育部门和学校与其在形式上推进素质教育实则让学生更加艰难,还不如从考虑家长实际、学生实际出发,给家长和孩子做点实事。
文件的制定者更需要更多倾听来自一线比如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呼声和意见,不能再闭门造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