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是从“教案”、“学案”、“教学案一体化”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备课成果。
他们的做法是: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组长初审“讲学稿”后至少提前二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然后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对“讲学稿”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第二天师生共用“讲学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是一个教研组全员参与,集思集智,反复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务实有效,可操作性强。五六个人的学科组每学期每个人的任务在十个“讲学稿”左右,各个年级联动起来,一年就完成一个轮次,如果形成电子版本共享的话,以后就是完善、创新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了。
师生共用的“讲学稿”即是老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
这种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校本教研的过程和功效得到了落实。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也都开展集体备课,学校领导每周也都检查教师的备课,据了解走形式的现象还很普遍,很难做到对备课好孬的鉴别,备课大于上课,上课大于作业,课备不好想上好课那是不可能的,好课是上出来的更是备出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