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二元对立”本身而言,他是我们人类基本的有效的思维形式,正是“二元”概念的产生,人类才有效地分清了天与地,人与我,男与女,人类的文明才渐次展开,正是“二元”观感的出现,儿童才开始了辨析世界的过程,才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二元对立的辨认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我们看到文化对自然的最初的独特的介入。
“二元对立”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极性思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原本充满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混沌世界进行拆零式分析,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复杂世界分解为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阳与阴、高与低、大与小、多与少、生与死等互不相容的两极,然后加以非此即彼的一元处理,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二元对立”的本质其实是“一元”,它将事物设定为两个相互对立斗争的方面,但却并不是为了让这两个方面在斗争中存在下去,对抗、斗争都不过是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斗争,其中的一面战胜、克服了另一面,于是,“正面”的价值最终得以格外的凸显,“正面”的地位最终得以巩固。“二元对立”最后指向的是世界的绝对化与简单化。
“后现代主义”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打破线性的简单化思维模式,树立动态的、非线性的、多元化的、开放的复杂性思维模式。它允许多种方法,容纳一切思想,以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
过去教学研究视教学系统为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用线性思维方式来研究和探讨充满非线性、复杂性的教学问题,认为教学活动各因素之间、教学行为与教学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因而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来研究因果关系。实际上,教学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非线性、动态的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是纯理性的线性思维所无法掌握的。而非线性思维视教学系统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充分考虑到教学系统的多因素参与、复杂的相互作用、随机决定等特性,从整体上、因素与因素的关联上来把握教学变化的性质与规律,重视教学活动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并通过情感方面的诠释和理解,充分揭示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处理和解决教学问题应采用非线性的思维方式,教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将从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