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9-08-19 09:22:47)
现代西方最杰出的教育家杜威认为:问题意识,怎样使教学成为开发学生智慧,掌握研究方法的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所以他设计的反映思维过程的五大教学步骤中,贯彻始终的一直是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教材中规定的问题,不是教师随意编造的问题,更不是为问题而问题,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实践、经过观察思考之后提出的极富个性特征的问题。从问题出发,还是灌输知识,是现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分歧。在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之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问题是思维、学习、研究、开拓、创新的起点,独立地观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正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全过程,问题、思维、创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同步推进的,问题—思维—创新,是现代教学的先进之处。
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赖以孕育、滋生和发展的土壤。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决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来自于全新的发现,来自挑战现状,来自好奇心和怀疑精神,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现状。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学”贵在问,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播、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事物作深层次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爱因斯坦一生始终沉浸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有人甚至说他生与死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思考物理学而已。杨振宁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氢弹之父泰勒的思想像雷达的天线一样向四面八方延伸,每天要提出不少问题。正是在问题与思考的不断反复、长期的良性循环之中,使人们的认识逐步深入,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即开拓创新。现在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学生敢于问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异想天开。良好的教育,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方法,就在于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有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