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新视野。
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综合,走向新科学,这是新课程的新特色。
新课程的“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是在全面反思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它完全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
新课程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与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相比较,新课程“新”在哪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二、着力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破学科中心,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偏、难、繁、重的弊病;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念。
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体现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的素质教育观念。
四、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采用“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符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五、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富有时代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了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素质教育观念。
六、调整了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机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七、强调合作与对话。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开放性和民主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