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开课?
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竞赛型公开课。
公开课的意义?
公开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
首先,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这三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方式,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其次,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再次,如果教师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就更大了。从实际来看,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公开课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磨炼。
公开课对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被推出来的公开课一般都被认为是好课,这种课要么反映了教改探索的成果,要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要么展示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等。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来看,公开课较好地体现了两者的结合,首先,公开课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活的案例或标本,它本身就是一种情境性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通过公开课得以体现,而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一般也都会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寻找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引领,从而赋予公开课更多的理论色彩和导向。其次,公开课是教学变革的先锋,是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的创举、新的尝试,是一种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总之,公开课推进了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所以它较常态课具有了更高的研究价值,不少新的教学法就是通过公开课得以传播的。正因为如此,公开课具有一定的可学之处,可取之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不少一线教师对公开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公开课趋之若鹜,也是这个道理。
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
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认为,一节好的公开课,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应是一堂有效的课;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四是应该具有研究的价值,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从而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常规课好比家常菜,一说到要上公开课,就像家里要来客人了,自然要精心准备一番。时常听到客人说:不必那么麻烦,你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吧!话虽这样说,可是我们仍然免不了要准备几个拿手好菜!也许,这就是常规课和公开课的区别吧。”,参与讨论的网友黄国才老师这样比喻。正因为公开课的特殊,所以把公开课打造得更精细一些,体现出理想课堂的色彩是应该的,但这种理想并不是作秀与表演的理由。
公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高利害”的公开课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使公开课变味了,并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
主要表现为:失真,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作秀,课堂包含了不必要的表演色彩;负担重,公开课给教师乃至教师所在的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带来了过重的负担;低效,公开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看不中用。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服务教学,而是为了获奖,公开课就被异化了。”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公开课
认识方面: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
实践方面: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
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
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只要还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与展示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会倾注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集中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这样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求公开课的真实并不排斥集体备课,达到这种具有理想闪光的课堂,光靠教师个体是做不到的,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果备课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教师,不去考虑授课教师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没有了授课教师自己,那教师就只能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表演。
听公开课听什么?
“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那些事先演练好的、每一个环节都天衣无缝的课,并不被教师买账。教师要求的真实课堂,就是具有真实事件的课堂,而不是事先排练好的课堂。“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我听公开课会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我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
只要有教育,公开课就不会谢幕,但公开课应去掉浮华与虚假,尽显本真面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