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希望教师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这句话之所以在今天引起争议,是因为被广泛引用或滥用。稍加分析就清楚,今天这个提法是片面的,是个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假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正确的话,那么依此推理,就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打不赢的仗,只有不勇敢的士兵”。“没有抓不到的坏人,只有无能的警察。”“没有拿不到的金牌,只有不肯流汗苦练的运动员”,………。
分析这句话的正确与否,首先要弄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学生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一个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在学业上尽自己所能,将来能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学生能被教成这样的话就应该算是教好了。可是要求教师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教出来的学生个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这是不可能的,就连一代宗师孔子也做不到。“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茍;“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占2.4%.;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圣人且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其次要弄清“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既然每个老师都能具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就已经证明一个合格的老师了。如果你还认为他不合格,就应该责怪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因为合格与否不是由教师自己说了算的。
洋思中学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
“把每一个学生教好”是不现实的,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因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极端话,就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是令人敬佩的;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是在讹诈教师,也是在自欺欺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