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创新,然而我们并没有按这个目标施教。事实上,我们是在教学生如何应考。千百万中学生读着一样的中学课文,做着一样的数学题,做着一样的物理化学实验,写作文是一样的格式,引用着同一段鲁迅的话,背着同一样的名言警句,同一样的思维方式,高考着同一样的试题。这种只求同不求异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很可能将爱因斯坦那样的旷世奇才给埋没了。因为奇才往往都有奇强的个性品质,不刻意追求高分。
我们教育的突出症结就是教师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听话”是好学生的标准,误把主宰当主导,要求学生与老师相同,与课本相同,与标准答案相同。学生上课记笔记,课下背笔记,考试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学习潜能的发掘,企图让学生按着同一模式发展。不是设法激发学生求知创新兴趣,而是当学生创造思维火花刚刚迸出,就被无情的湮灭了。学习《愚公移山》,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真愚”的观点不但得不到鼓励与表扬,反而会遭到训斥甚至讥讽。理科老师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文科老师视“死记硬背”为灵丹妙药。作文教学教条化、概念化,大都是一个固定模式和套子,无论写什么文体,一个班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见到蜡烛就想起老师,见到蜜蜂就想到辛勤的劳动,循规蹈矩,完全没有个性,没有独特的自我感觉,缺乏想象力,不能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被从小学到高中的机械训练给扼杀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能指望素质不高的教师教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呢?
教师素质不高,与其所受教育有关,这是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导致的恶性循环。生活给我们一些启示,修建高速公路是为各种车辆发挥最大潜能提供条件和可能,教师的教学也应如此,要为学生充分自由发展修筑高速公路和立交桥,而不是刻意改造每个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遇到问题,要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想一想,怎么办?因为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范围,比如填空题“雪化以后”填“水”对,填“泥”也对,填“春天”就该加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名师出高徒,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僵化的思维方式,改革千篇一律的教材、教法,形成鲜明的、丰富多彩的个性特长,用过硬的自身素质,培养造就更多更好学有专长的创造型人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