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美好皆值得期待
(2023-04-23 15:33:09)以前,一到长假就难以抑制地想出去浪。
现在?
早早地就想着去烟台看小孙女了。
儿子去了烟台后,我开始逐渐关注起这座滨海之城。
烟台,因境内的烟台山而得名。
烟台这个地方以前叫芝罘,明朝时,为防御倭寇的侵袭,朝廷在海边熨斗山上设狼烟墩台,这之后熨斗山被称为“烟台山”,这一带才被民间逐步称为烟台。
芝罘,其实是个岛。
芝罘岛是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数千年前,芝罘岛还是一海中孤岛,后来由于海岸近海区域泥沙的堆积,慢慢将它与大陆连在了一起,从孤岛变成了陆连岛。
外地人到烟台,一般都会安排到烟台山溜达一圈。
烟台山上有啥好看的?
N多领事馆。
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密集的近代领事馆。
在这里,先后有17个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领事馆、洋行等机构,留下了38处融合中西古今的建筑群。
为什么烟台山会有这么多领事馆?
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烟台于1861年被迫开埠,随后,列强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教堂、别墅,开设洋行、银行、邮局,兴办医院、学校,设立“公共事务委员会”,烟台山一带就成为了外国人的居留区。
开埠,算是烟台的转折点。
对于烟台而言,烟台钟表行以及张裕的创办,大概率就得益于这个契机。
只是“被迫”一词,让人觉得好委屈。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现象,第一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两次“开放”有本质区别,第一次是作为半殖民地被迫开放的,第二次是为了摆脱贫困落后而主动开放的。
上学时,我一直疑惑为什么1840年是近代史的开端,而不是1912年清帝退位?
后来我学历史才开窍,是因为鸦片战争把大清的井盖给掀开了,让所有中国人看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才逐渐开始军事、经济、教育的现代化改造。
从塞翁失马的角度来讲,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两样有利的东西:
一、对于官方而言,增加了庞大的关税收入。
左宗棠怎么收复的新疆?
清政府穷得叮当响,没钱咋办,用关税抵押问洋人借……
二、对于民间而言,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繁荣的贸易。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烟台为什么会这么繁华,后来我学历史才突然GET到。
原来,是“开埠”带来的贸易红利。
比如,烟台钟表业。
一直非常牛。
中国第一家钟厂就诞生在烟台,众所周知的北极星就是烟台产的。
八十年代,我家里唯一像样的东西就是北极星挂钟,现在还老屋挂着呢,不知道还走不走。
比如,家喻户晓的烟台苹果。
苹果是怎么引进的中国?为什么又首先种植在烟台?
也是因为“开埠”。
1871年,美国传教士Nevius为扩大教会影响,引进西洋苹果,从而使烟台成为苹果领域的祖师爷。
但是,这个西洋苹果并不是红富士。红富士,来自日本,是以国光为母本,元帅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的苹果优良品种,1980年开始引进到烟台,至今才四十几年的历史。
再如,传奇品质,百年张裕。
烟台这边喝酒,跟山东其他地区不同。
他们这里的硬通货是张裕。
白兰地=白酒,红酒=啤酒。
解百纳是这边的口粮酒,在山东其他地区,一人一瓶就算标准量了,我来烟台这边玩,当地同学安排的是每人一箱,不用杯子喝,全倒碗里。
怪不得解百纳能卖6亿瓶。
这个喝法,我广州同学没过三个回合,就跑花坛里吐个不停了……
酒水这个行业,90%都是利润,有人核算过嘛,一瓶茅台的成本才40块钱,所以酒水行业一本万利,亏损的不多,但是葡萄酒领域,尤其是上市公司,十有八九是亏损的,但张裕是整个A股唯一正收益的葡萄酒企业。
很多人迷信进口葡萄酒品牌。
这么说吧,法国那些酒庄,大部分都只有巴掌大,像张裕这个规模的葡萄酒企业,放眼全球也没几家。
科普个冷知识:我们餐桌上喝到的常见葡萄酒,它们的名字大多数是张裕公司起的,红葡萄酒这边,如品丽珠、蛇龙珠、赤霞珠、梅鹿辄(梅洛),白葡萄酒那边,如雷司令、琼瑶浆、长相思、贵人香……
若是张裕一直摁着红酒市场做,我认为会走下坡路。原因有二:
一是进口酒价格区间已经在50元以内了。
二是整个红酒消费已经降温了,中国缺少对应的红酒消费文化。
但是,我现在又看多张裕。
为什么?
因为,张裕是白兰地的龙头。
白兰地+威士忌会逐步取代白酒市场。
同是烈酒,白兰地与威士忌相比传统的中国白酒而言。
更香。
更符合年轻人以及现代人的消费口感。
更能与世界接轨。
酒这个行业不是单纯的品牌之争,而是风水轮流转。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流行的是白干,河北、山西是重头,后来是浓香系列,如五粮液,现在又转向到了酱香,所以未来打败酱香的不是更好的酱香,而是其他烈酒,尤其是与世界接轨的。
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威士忌+白兰地。
目前张裕白兰地就两大战场,烟台、威海、青岛这一片,另外就是广东、福建。
这个市场正在崛起,而且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的。
这玩意,在一个地方能否铺开,就看一点,“领导”群体是否认同。
他们认。
瞬间就铺开了。
大家会“效仿”。
这几年烟台发展有点慢,看看GDP,被济南超过了,离青岛越来越远。
2019年山东将地级市莱芜撤市建区并入省会济南后,烟台GDP被济南超越,烟台人很不服。
他们觉得,“做大省会”是中西部相对落后的省份,为减少本省人口流出数量的无奈之举,作为发达省份的山东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实现“多点开花”,无须多此一举。
他们还以中国最发达的两个省份广东、江苏为例子说明,广东的省会广州GDP被深圳超越,江苏的省会南京GDP被苏州超越,但人家就没搞什么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
其实,山东是双头战略。
一是做大青岛。
一是做大济南。
现在做大青岛的战略是什么?
参考珠三角、长三角,提出胶东一体化,日照、潍坊、烟台、威海、青岛。
一体化有什么好处?例如,户口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政策一体化。
未来,单座城市是不具备竞争力的。
必须是城市群。
这不是设想,是已经开始实施了……
烟台真正的未来可期是什么?
承接整个东三省。
东北人南下,并非都是直飞三亚,更多是坐船南下,第一站先到了烟台,毕竟对于大部分东北人而言,到山东是回家。
倘若,以后烟台与大连通了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那烟台就真的成了东北的桥头堡,人来了,钱也来了。
毕竟,对于东北人而言,烟台就属于南方了。别说烟台了,辽宁在部分东北人眼里,都属于江南!(丹东别称是东北小江南)
不过,这么多年,一直都处于“喊”的阶段。
据说,已经纳入了国家和地方计划中,只是什么时候开搞,待定。类似的国家工程,也需要天时地利,例如海南跨海大桥,理论上比这个更“迫切”,喊了那么多年,依然没修。
村上春树:世间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
烟台,未来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