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累而死的县长留下的价值遗产
(2014-09-17 09:07:28)
标签:
县长遗产办公室杯子父母官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劳累而死的县长留下的价值遗产
王传涛
2014年8月18日,是甘肃省临洮县城县长柴生芳出殡的日子。当天,数万人涌上街头。农民、工人、干部、学生、企业家、营业员……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从千家万户赶来,他们在与自己的好县长柴生芳做最后的告别,他们在用自己的真情编织着一个个质朴的花环。资料显示,柴生芳是日本海归博士,年仅45岁。猝死前一天,连续工作超过17.5个小时,晚上开县委常委会至凌晨1点多,研究了50余项政府事务。(9月16日《中国经济周刊》)
坦白讲,在几乎每天都有贪官被查的当下,看到这样一篇饱含正能量的“县长劳累过度导致猝死”的报道,总感觉有些不太适应。一方面,此类模范人物的新闻报道并不少见,但能够打动人的案例已然不多;另一方面,反贪风暴下,“贪污腐败不再是个别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对比之下,每个人都会更愿意相信乌鸦的黑,而不愿相信天鹅的白。
然而,读罢柴生芳其人其事,我相信不会有太多无动于衷。许多网友也纷纷跟帖“人民的父母官”、“一路走好”等。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位科班出身、拿到博士学位的“海归”副县长而言,在“权力关进笼子”还是在“正在进行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让“数万百姓涌上街头为之送行”,就已经证明这他个人的伟大和不朽。虽然其人生只走过了45年,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非常丰富。我们不妨通过他生前的一些镜头和所说的话来数量一下他给他的同行们以及给这个体制留下的精神遗产。
一是,不能有怕群众的思维,更要开门办公,让普通百姓可以进入其办公室。在一次下乡过程中,柴生芳的车被一位农妇拦截。有干部上前制止,柴生芳说,“党的干部,哪有怕群众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还原。除此之外,这位一县之长,只要坐在办公室里,便从来不关门,普通的村民可以直接进入其办公室。报道中,有一位农村老太太就因为看病问题直接进入了他的办公室,其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另外,这位县长还和村民发短信,只要看到,都及时回复。
二是,跑遍每一个村庄。据了解,当地临洮县一共有323个村庄,在其担任县领导有限的时间里,其跑遍了300个以上的村子。在这篇报道之中,仅有的几张配图,也总是显得风尘仆仆。其中,有几张是柴生芳与一些衣着褴褛的本地农民照的。柴生芳的穿着非常朴素,没有陪同,手拿小本本,与农民谈心——这样的场景,真得已经不多见。
三是,清廉到连一个杯子也不要。他的司机因收了一次纪念品在被提醒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礼品,包括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即便是位做茶叶生意的老乡,带来了小包的茶叶和杯子,也仅仅是尝了尝小袋的茶叶,还把杯子送了回去,理由是“担心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看到清廉至此的“父母官”,总能让人感觉心里酸酸的。
柴生芳,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民公仆。这位累死在办公室的年轻县长,这位受到当地居民爱戴的学院派官员,用动人的事迹着实感动了不少的网友。对于他们同行们而言,这当然是值得好好学习一番的。
但是,更要清楚的是,柴生芳的存在,正犹如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在一个无法让人安心和放心的官场体制之中,他用个人的品质和毅力不仅做到了“不湿鞋”,还做到了异常的勤政。但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自然不是让所有的公仆在受到感化之后,自行去做一位好官员,而应该是在权力受到有效制约、官员考核评判标准足够公平的前提下,依靠一个好的体制来培养更多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