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领证”挑战功利婚姻
(2014-05-22 09:02:23)
标签:
棍子批评者不正常事儿现实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520领证”挑战功利婚姻
王传涛
5月20日因谐音“我爱你”被网友誉为“表白日”。20日,重庆全市各结婚登记中心迎来登记高潮,万余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也不乏盲从者。记者从永川区婚姻登记处获悉,有一对新人,上午刚扯证,下午就闹矛盾要来离婚。(5月21日《重庆晚报》)
当代青年欢乐多。你看,任何一个日期数字,都可能成为狂欢的借口。每年的11月11日、5月20日和5月21日,以及2013年1月4日,甚至于包括2012年的12月21日“世界末日”,都成为了青年的狂欢日。
当笔者还在纠结于“520”和“521”哪个更能代表“我爱你”的意思时,众多未婚小青年已然在5月20日毅然决然地选择走进了“围城”。即便有的是在凌晨两三点去民政局门口排队,为了能在好日子里“领个头彩”,青年们也是豁出去了。看来,步入婚姻的劲头,是拦都拦不住,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义无反顾”。
对于这种狂欢,笔者认为没什么不好。感性浪漫、充满激情、不走寻常路,本就是青春的定义,那些所谓的过来人,又何以充当“先知”和“圣人”去批评这一切?不可否认的是,再浪漫的事,一遇到“扎堆”二字,就变得俗气无比。比如,“辞职去西藏”这事,现在就变得特俗。“扎堆领证”同样在人挤人的过程中被挤成了一件特别俗的事。
不出所料,批评者蜂拥而至:这就是数字迷恋,甚至是迷信!更有步入婚姻多年的“老前辈”发出谆谆教导: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是要求两个人都遵守“契约精神”、默默奉献,是要充满责任感;婚姻不是由“没日没夜的说‘我爱你’”和“天天一枝玫瑰花”堆叠而成的;婚姻需要的是和柴米油盐打交道……“520领证”这事,看来势必要接受社会公审了。
我想说的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婚姻观,就算你不在520领证,你的父母也会给你再选个“黄道吉日”。而且,在农历、洋历都是双、“逢六”或“逢八”的“黄道吉日”里结婚是常见之事,那时大街上的婚车队伍一排接着一排,每家婚庆酒店门口放大量的鞭炮,这让人感觉是国人喜欢办集体婚礼。如此语境下,“520领证”又何罪之有?反正都是“看日子”,给自己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排队领证的纪念,岂不是更能让婚姻有味道?
我倒觉得,“520领证”里的所谓冲动和激情,是向理性婚姻、世俗婚姻发起挑战的例证。一者,当下婚姻正被以“门当户对”为代表的物质理性所取代,这不是好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9.0%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如果门不当、户不对,结果可能会非常悲催:女婿买不起房,丈母娘就会送白眼;如果媳妇家境贫寒,则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公公婆婆的歧视。去年热播的电视剧《门第》也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520领证”很像是冲动,但摒弃社会世俗理念,拒绝让婚姻物质化、理性化,又何尝不是思想观念的进化?
二者,婚姻当然需要苦心经营,但当代人的浪漫也不需要任何人否定。离婚率不断上涨甚至翻番说明,在婚姻这个复杂的命题面前,谁也没有教育谁的权利,因为在婚姻里,赢得最后胜利的永远不是善于传达婚姻经验的所谓智者和圣人,那些教育别人不要离婚的人,也不排除未来离婚的可能性。就像文章天天向马伊琍表白却还是有了小三;也像官员天天讲反腐,最后自己却被检察院带走,这是一个道理。而且,受限购政策影响,“为了买房而离婚”的现实案例太多太多,过度地追求理性,同样会导致家庭的破裂。
太过理性的婚恋是不正常的,来点激情和冲动,没有什么错。婚姻能否长久,要考量的因素有许多。在婚姻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聪明人。所有的婚姻在繁华与激情过后,都要归于沉寂,而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只有年青那会做的几件冲动事儿和浪漫事儿。因此,“520跟风领证”不需要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