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洋雇员来掺掺沙子
(2014-05-22 09:05:12)
标签:
感觉亮点体制内角度外来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用洋雇员来掺掺沙子
王传涛
年初,广东省佛山市外经贸局招聘了四名外国雇员。自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赴任的Nicolas等人立刻成为关注焦点,让“外国和尚究竟有多会念经”的命题一直悬疑,不同文化在政府大院的碰撞也耐人寻味。而据Nicolas
我国政府雇洋雇员办公,这种事确实新鲜。在网上,此事也引来了广泛热议。有网友质疑,就算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身处我国官场体制内,会不会“削足适履”被“博大精深”的官场文化所同化?此外,我国官场向来讲究“编制”,更要在编制内部区别“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那么,外国雇员如果没有编制,会不会长久做下去?
从看到评价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得出,相比于国人,这几位洋雇员还是有许多长处和亮点的。比如,“中国式领导高高在上的文化不适用于外国人,他们对官员的要求会像国外那样,强调平等”;再比如,外国雇员更加专注,还勇于各同事提醒“提高效率”。对于这些,我相信是外国雇员与我国传统公务员的一些区别。因此,雇洋人来我国政府内部做一些工作,也许是真正的新鲜血液,能够带来一些新气象。
对于国人尤其是身处体制内的人而言,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能让体制来适应我们,我们只能去适应体制”。于是,在官场里的许多年轻人越磨越滑,很快丢掉了上大学时的梦想。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会招来大量的年轻干部,但是,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成为了公务员,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央视有一期《新闻1+1》中有这样的报道:一些公务员在工作安定下来,却徒生悲怆之情,安逸的工作消磨了奋斗勇气。更有媒体报道,有人在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之后,“每天擦桌子证明自己活着”。
再年轻、再有朝气、有理想、有报负的公务员,面对“官大一级压死人”、“晋升需要机遇,需要上面有人、需要工作年限”、“讲话一定要正确”、“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等官场潜规则,多数都选择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体制之内,找一位唐吉可德式的人物,难度堪比登天。
可是,有一些案例却告诉我们,即便你身处体制之内,仍然可以活出自我。比如,前段时间,有媒体发表了《英国人赫德掌管的清朝海关是当时唯一不贪腐的衙门》一文,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学界对这一结论有所争议,但至少可以得出“清朝海关确实比较清廉”的结论,或者“不像别的衙门那样贪腐成风”……这也告诉我们,除了体制性的问题、制度性的问题,个体对原则的坚持、对现实问题的抵抗,也会拥有强大的正能量。
记得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别和我谈体制,处处都是体制,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儿不在体制内呢?”类似的话也被《潜规则》作者吴思表达过,大体意思是,出了问题都要怪体制,殊不知,我们就是体制。权力当然要制衡,慵懒散当然要规避,财政当然要更加透明,信息当然要更加公开,但是,这也离不开政府内部每一位公职人员的“自我解放”和“个性觉醒”。从这个角度而言,外国雇员的一些个性,确实有种小清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