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服之
王服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90
  • 关注人气:4,8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年挖1500次的城市道路是如何炼成的

(2013-04-19 11:53:22)
标签:

让生活更美好

万平方米

纪录

新华日报

方面

每年挖1500次的城市道路是如何炼成的

那些每年挖1500次的城市“拉链路”

王传涛

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党总支书记刘斌坦言,道路反复开挖,带来的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确实令人头疼。“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间,南京主城区道路经行政许可开挖3477次,约开挖面积30万平方米,抢修挖掘2529次,算下来平均每年大约1500次。”城市道路挖了又挖,这在南京乃至全国都很常见,令市民苦不堪言。(418《新华日报》)

 

主城区道路平均每年大约1500次,是一个吉尼斯水平的纪录。按此计算,南京主城区道路每天至少有4处施工。就在我码下以上文字之时,笔者所在单位对面的马路又响起了轰隆隆的电机声音。早上来上班时我发现,原本还算整洁的马路,已经被凿开了两处窟窿。在不远处的路口,在某家药店门口,因为施工,药店大门被铁皮墙已经封堵了半年时间。

 

这个时候,我也想到了80后著名女作家张悦然回到济南老家时说的一句话:“我每次回到这座熟悉的城市,都会发现有修路施工的地方”。由此来看,城市道路变成“拉链路”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在这里,我们除了要对市政、路政的施工人员说声“你们辛苦了”之外,我们还应该质问,为什么我们的城市的道路,总是习惯于“开膛破肚”,一次“手术”解决问题,怎么就这么难?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同一个地方开多次手术,只能证明历次手术的不成功或不彻底。同理可证,城市道路不停地被凿开,也是施工不成功或不彻底的表现。昨天,电网为了铺设线路,可能要把马路凿开;今天,水务可能为了管道问题重新凿开;明天,天然气、石油、宽带还可能再把路打开。施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市政建设拥有更高层级的统一规划,不过是个传说。

 

借口,自然可以描述成理由。我们的城市正在建设过程中,处于发展阶段,城市的人口负担、物业负担每天都在加重,城市进行修修补补在所难免。然而,如果一座城市没有科学、长远、整体的建设规划,折腾马路本身是小事,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却足以等于摊上大事。

 

一者,城市环境恶化。去年,办公室一位同事去了台湾,回来之后大发感慨。大陆和台湾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家那边的城市中基本不见施工,我们这边无论是马路,还是楼房总是在拆迁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居民而方,本来城市应该是安居和乐业的地方,不想,永远宁日的城市施工让城市充斥着各种污染,这让城市成了许多人的梦魇。而一些旅游城市的形象,也大打折扣。

 

二是,浪费基建投资。在以GDP翻番或增长为荣却不思考GDP能给公众带来什么的管理理念之中,城市道路修来修去,不过是为了让GDP的总量增加一些。至于城市本身的功能有了多少变化,有没有让百姓更加舒适,都会被列到其次的位置。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绝不是城市管理者能不能制定统一规划建设方案的问题。不浪费点基建投资,怎能把数字搞上去,把钱赚到手?

 

然而,公路保护并非无法可依。2011年颁布实施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27条明确规定,因修建铁路、机场、供电、水利、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使公路改线;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向公路管理机构提出申请。依此规定,我们应该去问一问地方公路管理部门,这些施工,有多少是经过了合法的程序?如果没有,是不是应当以“破坏公路”之罪对之进行处罚或公诉?

 

细细思量,发现城市道路每年挖1500次的实质是“中国马路为世界上最为短命”或“中国马路最为折腾”,这与“中国建筑世界上最为短命”如出一辙。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另一方面,还要破除权力的折腾思维和GDP崇拜。只有少造一些GDP,公路才可能齐整,城市中才会少许多噪声、粉尘和污染——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