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小高峰”承受不起“少年强”的理想
(2013-04-18 11:15:11)
标签:
体格节目不舍小学生身板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晕倒小高峰”承受不起“少年强”的理想
济北南
“小学运动会入场式,一个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场内被扶出来,1个小时内,居然有20来个孩子快晕倒了。”这是杭州一位家长发的微博,她观看儿子学校的运动会,感触很多。随后记者联系了这所小学。学校说,三个校区60个班,2600多位学生,集中在附近体育场开运动会。到9点半左右,出现了“晕倒小高峰”,估计有20多个。(4月17日《都市快报》)
近乎每一年,我们都能听到军训和运动会期间一些学校出现“晕倒小高峰”的情况。可是,这一次杭州这所小学的情况仍然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一者,这仅仅是开幕式,而并非是运动比赛过程之中,开幕式中学生们只是在操场上站着,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弱不禁风”;二者,1个小时晕倒20多个的比例,非常让人揪心——见过晕倒的,没见过这么多晕倒的。
突出的问题无非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现状十分堪忧。这个问题,并非新话题。甚至在每年“两会”上,都会出现类似话题的讨论。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军训前几天不少学生晕倒,军训变成“警训”。
早在几年之前,笔者就听说了教育部门提出的“中小学生锻炼时间不得低于每天1小时”的要求。可是,纠结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个提法,并不会有多少人去实施。一谈及锻炼身体,一些残酷的现实就会摆在面前。一者,课业负担的超负荷,让我国中小学生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放学、放假期间,做作业的时间远远多于锻炼身体和放松眼睛的时间;二者,体育课也容易边缘化,每逢大考小考,体育课极容易让位于文化课,体育课早已形同鸡肋;三者,家长也不是没有责任,不忍心让孩子流汗、晒太阳,不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遇到运动会或时间长一些的开幕式,孩子的体制又如何吃消?
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今年的春晚上,赵文卓表演了个据说非常受欢迎的武术类节目《少年强则中国强》。可是,现在看来,我们除了能在善于自我陶醉的春晚上表达一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主观愿望,回到现实,便是一个又一个弱不禁风的小身板。中小学生过不了军训关,过不了开幕式关,所谓的少年强,便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树。
我们的教育,缺少一些血性、野蛮以及挑战危险的内容。几个月前,某大学开辟了“爬树课”,某小学开辟了“橄榄球课”,便遭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反对。教育体制对于学生的要求,似乎永远不要出汗,只要呆在教室里埋头苦学才好。许多人心中也有“体育好不是好学生”的观念偏差。
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梁启超,在1903年发表的《论尚武》一文中提到这样的国人体制,“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这是非常客观的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用在中小学生身上,并不为过。当然了,这里的尚武,并非是崇尚武力或暴力,而是我们应该拥有一些基本的体力和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