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条声音文艺权力权利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棒杀《泰囧》是批判文艺与文艺批判的颠倒
王传涛
近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认为《泰囧》比第一部《人在囧途》退步,对于‘拜金主义’没有明显的批判,忽略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不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此外,他还批评《北京遇上西雅图》“只要有爱情,就可以无所顾忌”;批评《西游降魔篇》“极端个人主义”的展现,批评《一九四二》“让人看着不舒服,应该晚出20年”。柳建伟的言论遭到网友的激烈批驳,其中不乏知名博主,如尹鸿、王小山等。
勇气,是一件很难得的东西。尤其是不顾被上亿人的口水淹没的危险,把叫好又叫座的四部电影统统批评一番,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向柳建伟表示一下敬意——做一名不随大流的小众尤其是批评大众们喜欢的文艺作品,非常了不起。更何况,文艺作品本身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解读,在理论上,我们似乎也应该允许这种声音的发出。
然而,《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降魔篇》、《一九四二》等四部电影,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谓部部都是“双丰收”。当下而言,虽然说票房有造价的水分,有虚夸的数字,但是无论如何,票房也代表了受欢迎的程度,是影迷们用脚投票的结果,更是民意和电影市场的投影。
《泰囧》首先是一部娱乐片。他能把笑点超高的人逗笑,能让闷骚耍酷者失态,仅此一点,这就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都市爱情片,当下的年轻人对于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可以集中从这部电影中反映出来。我个人不太喜欢《西游降魔篇》,感觉随了炫电脑处理技术之外,不知道近些年的周星驰在想表达什么样的电影哲学。而《一九四二》是还原历史真相、不媚权、敢于直视民族伤痛的电影杰作。
这些电影,并非高大全的主流电影。非要从这些电影里找到一些原来红色经典电影中才有的教化意义,是典型自大和自傲——影迷们不是愚民,他们也有审片评片的权力。如此批评大家都喜欢的电影,或者是把想自己炒作成名,要么证明自己是从火星来的,只知道火星时代的文艺标准。就如同你因为看到了《被解放的姜戈》中的裸体镜头而认为《被解放的姜戈》应该是一部禁片,而许多人认为这个电影表达了奴隶制之下,人对于自由渴望产生了精湛的暴力美学,是当之无愧的佳片。
文艺批判和批判文艺并非是一回事。文艺,需要的是批判精神,需要对社会现象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这不等于社会需要无底线的评判文艺。尤其是那些苛求文艺要高雅到教育人民甚至是愚化人民的作用时,要通过文艺作品对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批判的观点,都需要在这个需求多元、价值多元、评判标准多元的社会中,重新进行定位。再抱着几十年前或主流体制之内的思路来看待文艺,文艺只能会成为曲高和寡的昆曲,而不会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京剧。
有些电影,就是需要全心全意娱乐人民的草根精神,每一名观众都有低俗一回的权利;有些电影,就是需要讲这个时代里最前沿的感情故事的人文精神;有些电影,就是需要无厘头式的卖萌精神;有些电影,就是需要敢于讲真话,还原历史真相的求知精神。这个时候,你拿着不合乎市场和票房规律的教条来批评文艺,而不让文艺去批判社会,就完全是本末倒置,更完全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