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的“门票经济”别成“门票陷阱”
(2013-03-22 11:17:54)
标签:
梦想数字经济原因更多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凤凰古城别让“门票经济”唱歪了经
凤凰古城的“门票经济”别成“门票陷阱”
王传涛
“游凤凰古城的免票时代就要终结了!”这两天,凤凰旅游的门票“新政”引发网友热议。湖南省凤凰县日前对外公布,从4月10日起,对现有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调整,变“凭票进入景点”为“凭票进入景区”,这意味着今后游客进入凤凰古城多了一道148元的“门槛”。(3月21日《人民日报》)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因为148元的捆绑门票,掀起了舆论的波澜,从一个带有地域风貌的宁静古城,放大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聚光灯下。虽然按照当地旅游局官员的解释,“凤凰古城一直在收费,现在只是把方式和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是,对于游客观景言,如果不花上148元钱,不仅进入不到古城里的各个景点,连古城景区,也没有权利踏入了。
“凭票进入景点”变成“凭票进入景区”,给游客和景区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无论你是否想进入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等景点,你只要是来到了凤凰古城,都得花去这些景点的钱,这种“捆绑门票”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二是,花钱多少即便可以不计较,将古城景区这个本来应该开放的景点划入收费范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圈地运动”。
对凤凰古城而言,笔者更担心的是,本来旅游火热的凤凰古城,很可能因为“门票经济”的征收,而把旅游经济的经唱歪。一份调查显示,89.2%的网友认为现在的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作为我国最富盛名的旅游古镇,拥有着非同一般的旅游资源。而在此之前古城景区的免费政策,也是凤凰古城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古城景区开始收费,很可能对当地的旅游经济起到反面作用。
数据证明,门票经济在凤凰古城旅游产值中的比重,可谓微乎其微。据统计,2011年凤凰县共接待游客600.14万人次,实现凤凰古城旅游收入44.31亿元,门票收入1.55亿元。仅占其全部收入的1/40。如果因为门票问题,凤凰古城的旅游总收入构成影响,对凤凰来说可谓得不偿失。
免费促进旅游——这一事实,早就被已经不收门票的西湖景区证明过了。西湖曾经的门票收入每年超过2000多万元,从2002年10月起,杭州环湖公园开始免费开放,使西湖景区成为国内唯一、也是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免费开放的10年时间里,西湖景区在门票收入损失逾两亿元,但是整个杭州没有因此亏钱,反而赚得更多。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去年这一数字达到1191亿元。西湖免费的事实表明,过于强调门票经济的景区,很可能因为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而“丢了芝麻,捡了西瓜”。
古城当然有价,但是,古城的价更应该体现在凤凰小镇的人文、历史和旅游服务等方面。而不是体现在高达148元的捆绑门票上。过于追逐有形的门票价格,短时间内或可取得可观的利益回报,但却不能持久,甚至还可能影响景区的声誉。虽然说凤凰古城的做法只是仿效我国众多景区,但是也很有可能陷入这样的陷阱——当吸引游客的仅仅剩下外在的楼阁山水,更多的人会对凤凰扣上“宰客”的帽子。对凤凰古城的百姓而言,凤凰古城的门票经济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出彩机会”和“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