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培养1个孙杨”只是一个伪命题
(2012-08-07 09:29:42)
标签:
杂谈 |
质疑的并非孙杨,还是一种培养模式
王传涛
孙杨成功的背后,巨大的财力支撑不可缺少。据报道,外教丹尼斯的工资是100万人民币,孙杨本人、教练员、随行的工作人员、陪同训练的运动员等,每个人在海外的花销一个月就是30万人民币。孙杨前后4次在海外训练,前3次每次都是70天,粗略计算,孙杨一人海外训练的投入就在200万人民币以上,而整个训练团队两年多海外训练的总费用接近1000万元人民币。(《武汉晚报》 8月6日)
唱衰金牌数量、看淡金牌大国,已经渐趋成为一种思想潮流。在网上,这种思想潮流和一些思想仍然老套、将金牌数量与国家荣誉甚至是与国力等同的传统奥运会粉丝,经常交火。此语境之下,讨论“1000万培养1个孙杨”就显得特别纠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各持己见,不肯让步。
挺孙者认为,花纳税人钱的人并非孙杨一人,而且,孙杨花纳税人的钱是花在了明处,并没有花在暗处。你能看到孙杨花了1000万,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许多纳税人的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你拿着放大镜找都找不到。除非等待贪官东窗事发。再者,菲尔普斯也并非一分纳税人的钱也不花,可能存在一个多和少的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孙杨拿了两块奥运会金牌。而质疑者认为,孙杨应该存在于更多的游泳馆之中,那样才能节省财政,还能健身大众。可以肯定,“1000万培养1个孙杨值不值”并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欣赏孙杨的个人表现,喜欢他在泳池里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劲的对手,喜欢他奋起真追,不断超越。孙杨在奥运会上的个人表现,更好的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应该说,单纯从奥林匹克竞技方面讲,孙杨的表现值得称赞。因为他成功了,所以,也可以说国家的钱没有白掏,孙杨对得起纳税人的1000万。可是,需要明确的是,孙杨个人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孙杨式培养模式的巨大弊病——纳税人的钱,不是不能花,而不能是你想花就能花,还有个值不值的问题。
我们不是在质疑培养孙杨个人花钱的多少,而是在质疑一种模式——花纳税人的钱,从来不计较得与失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还有多少项目,花了更多的纳税人的钱,而没有培养出一个孙杨。中国足球花了无数个1000万,也没有出来成绩。讨论我国体育领域对奥运会的“拜金主义”,孙杨并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
除了质疑花钱培养的模式之外,我们还要从性化方面对每一位运动员进行关心——有多少孩子,在“成为孙杨”的路上掉队了?他们从小就开始在体校训练,从小被剥夺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又有多少孩子的童年、快乐、天真,都送给了训练场。也有专家说举国体制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如果他们换不来一枚金牌,整个体制,对于他们而言,就不是以人为本的。至于那些退役之后,没有生计的运动员,就更不用再提了。改变这个非人性化培养模式,远远比讨论花了1000万值不值更重要。
花1000万公款的,绝非只有孙杨一人,而孙杨只是当前体制之下一个可能性极低的小概率现象。那些没有成为孙杨的人,仍然需要人性化的关心。而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能否将孙杨所花的1000万从花纳税人的钱变成花赞助商的钱,让赞助商的利益和国家荣誉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