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身亡”案例能否唤来高温下的体面
(2012-08-07 09:28: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中暑身亡”案例能否唤来高温下的体面
王传涛
7月29日,烈日烘烤,西安笼罩在39.9℃的高温中。在西安市未央区东风路的未央区农村信用社住宅楼建设工地,一位叫田保善的农民工突然倒地,身体抽搐,最终不治身亡。据了解,热射病属于最严重的中暑,属长时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大强度劳动所致。更让要揪心的是,因为维权困难,田保善家属无奈之下选择了“私了”。(《华商报》8月6日)
原本以为,今年6月29日由国家安监总局、卫生部等几个部委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能够给这个夏天带来几次清凉,没承想,高温作业仍然没有被叫停。不仅如此,往年出现的因高温导致死亡的事件也没有避免。田保善之死,告诉我们,高温下的体面劳动并不能指望一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得到解决,劳动者的卑微,似乎还远远进入不到体制的温暖怀抱。
夺走田保善的原因有很多个。具体来说,类似于空头支票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到了基层那里总免不了成为一纸空文;而卑微的劳动者,在公信力并不强的公文与制度面前,对于这样的管理办法与自己应有的权利也并不关心,调查显示多数农民工并不知晓他们到底该不该领高温补贴;坐在空调室里的执法者和监督者,很少去建筑工地和马路上看一看最基层的劳动者的真实工作状态;至于用工方,恐怕谁也会说出“耽误不起工期”的话。于是,高温下停止作业和发放高温补贴,便成了一纸空文。
我国人喜欢“热火朝天”。殊不知,“热火朝天”的背后,劳动者应该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温度即便达到40度,市民们还是该上班就得上班,农民工们该干活就干活,即便是在露天里;即使路面温度达到可以煎鸡蛋的60度左右,大街上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仍然没有停下脚步。高温下的权利,似乎只剩下了“自费吃冷饮”。公共政策、执法和监督部门在高温下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对于高温也不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其二,一味注重速度、快捷的城市文明,还有多少可以让市民乘凉的地界儿?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问题。水泥、柏油式的地面已经让大地失去了吸热和渗水的基本功能,于是,我们用空调,空调又制造了新的热能……周而复始,我们发现周边的大城市都成了“N大火炉”的一员。这也加剧了室外作业的危险性。
其三,将高温当作“天灾”来应对的意识,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欠缺。防暑降温,对许多人而言,就是个奢侈品。火山、地震、泥石流是天灾,这都无可厚非,近些年来,大雨、大雪与高温也有了天灾的趋势。高温袭来,医院也就成了最忙碌的地方。这需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井坊间,都需要具备一种意识——将高温当成天灾来对待,要知道高温,是能够热死人的。
实现劳动者的体面,不只是劳动节的口号,更何况现在的劳动节已经变成了旅游节,连口号都快没有人喊了。需要明确的是,体面二字,更非仅来自于薪水的提高,更需要劳动环境的改善和维权机制的完善,需要权力尽量关注和规避因为不利天气导致的“不体面”,然后,用观念的改变和政策关怀的方式来改善种种情况,以防止高温中暑死亡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