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服之
王服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90
  • 关注人气:4,8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品那碗价值2000元的“理性之粥”

(2012-08-13 09:39:33)
标签:

李伯

南京

宋体

徙木立信

《广州日报》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品品那碗价值2000元的“理性之粥”

多用感性去理解那碗价值2000元的粥

王传涛

近日,广州一位女市民向媒体反映,其公公在酒楼洗碗,因为喝了一碗粥被罚款2000元,而他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800元。被罚老人称喝粥经过领班允许,但领班对此予以否认。(《广州日报》 812

 

这是一碗价值2000元的粥,这是一碗贵过洗碗工一月工资的一碗粥,这是一粥可以开除老人的一碗粥,这是一碗被认为是掺杂了酒楼制度规定和“工具理性”的粥,这还是一碗关乎尊严的粥。在这碗粥上,纠结了太多太多或理性或感性的情感因素。以至于此事引发的网络争论,可谓热闹非凡。

 

有的人认为,此事件之中的老人体现了“小人物的卑微”,酒楼应该抱以同情之心,不应该如此无情;而也有理性者认为,老人喝粥是违反了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下,这是不可以允许存在的,否则,酒楼就可能因为疏于管理而出现经营问题。

 

理性的“制度证据”并非不存在。酒店梁经理拿出的那份“承包协议”中也确实规定了“凡是偷吃要罚款2000元”的规定。而且,这样处罚也并非只发生在李伯一人身上。今年一年发现3个人偷吃,也都进行了相应的处罚。可以说,酒店这样做,确实无可指摘。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李伯就应该自觉遵守,既然违反了,就要接受处罚。

 

可是,站在弱者一边思考问题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公共思维。无论出现了什么事,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弱者总是无辜,制度总是无情。制度如何规定、合同如何签订,都可以不用管,帮助弱者找回尊严就是许多人的追求。对于这样的公共情怀,笔者非常支持,可是,这样的固定思维难免也会让我们失去事实依据,让事件越来越扑朔迷离。

 

我们不妨跳出这起具体的事件来思考一下这类事情的共同本质。今年2月份,在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4年的洗碗女工李红将客人留下剩菜打包,打算带回家给正读大三的儿子补营养,酒店发现此事后以盗窃财物为由将其开除。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事件,是能够代表一类社会现象的。这类社会现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地位和收入上的差距,已经让弱者的尊严大打折扣,被开除或被罚款更令尊严雪上加霜;二是,有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当事酒店有没有违反《劳动合同法》?三是,根据《工资支付条例》,用人单位有没有“罚款权”,能不能克扣员工工资?可是,我们有必要如此理性、对一位穷人进行锱铢必较吗?在理性和感性面前建立一点点温情,不是更能温暖人心?

 

偷吃被开除,是个极具理性的社会精神。但是,当下社会之下既需要工具理性建立社会秩序,也需要多用感性来体量一下弱者的尊严。粥,不过是一碗粥,尊严,却是永远也伤不起的尊严。酒店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何以不让员工喝一碗让人垂涎的粥呢?即便是酒店要“徙木立信”,也需要一些起码的人性关怀。而不可以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冷漠,甚至彻底变成冰冷异常的无人情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