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年培养百万孝子”算不算道德“奇迹”?

(2011-11-01 08:58:50)
标签:

孝子

宋体

孝文化

自由秩序原理

培养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5年培养百万孝子”算不算道德“奇迹”?

比“培养孝子”更重要的是健全“尽孝的体制”

济北南

1030,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美德”,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中国广播网1031

 

北大毕业的深圳公务员打骂父母的新闻,激起了许多人的愤怒。虽然该公务员已经给父母下跪致歉,并且泪流满面保证以后要好好报答父母,但当下社会对于“为什么不孝”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些中小学学校习惯于在西方“感恩节”当天表演一次“我给母亲洗脚”的秀,影视产业则习惯于拍一些叫“苦娘”“养父”之类的“苦情戏”赚取观众的眼泪,但是,令人不安的是,种种关于“不孝子”的新闻总能充斥我们的耳朵。

 

社会需要孝。社会的基本秩序,需要用“孝”来完成对家庭成员内部关系的稳定维持。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似乎高尚无比,“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孝亲敬老美德”的目标也不可谓不单纯,然而,“5年时间培养百万孝子”的计划就着实有点雷人了。

 

一方面,孝子是不是培养出来的,道德是不是宣贯出来的?是不是相关部门想培训孝子了,社会中的孝子就会越来越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伦理学会为什么只培养百万名孝子而不是培养1亿名孝子呢?另一方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培养出的孝子能否在未来的家庭环境中一直孝下去,也很成问题——很多时候,孝与不孝体现在具体的家庭纠纷上,培养七八岁的小孩子成为孝子,未必就能在该尽孝时成为真正的孝子。

 

人人都需要对父母尽孝,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本质的问题在于,社会的养老负担是不是一定要交给孝子来完成?在笔者看来,孝子尽孝只是人的方面的因素,而体制尽孝才是根本保证。我国向来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到头来“老无所依”的现状仍然得不到改善。更加上,“独生子”如此之多,倘若父子相居两地,恐怕想尽孝都会成为一件力不从心的事。即便身居同城,一对夫妇要赡养两对父母的负担也不容小觑。

 

解决“空巢老人”赡养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于其子女是否尽孝,而在于社会对于“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是否有充足的准备,是否对于“老龄化社会”有了预期的制度设计,是否实现了“老有所依,病有所养”的福利社会。揆诸现实,这些制度设想还远远未达到预期。我国的养老难题,还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此语境之下,单方面培训孝子,未必起到好的效果。

 

“空巢老人”的问题得不到纾解,拷问公众是否是孝子,永远是个伪命题。因为,道德方面的孝与不孝,与有没有能力尽孝、有没有条件尽孝完全是两码事。经济学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说,“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做好事;在人之上,存有一种巨大的监护力量,此一力量凭靠自身的意志而确使人们获得满足,并监护人们的命运。”显然,解决老人养老的问题,更应该希冀于建立一个尽孝的体制,而不是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培训一批有孝心的子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