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包青天贵州省宋体《齐鲁晚报》引进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跨省引进县委书记”难掩人治之悲
王传涛
继去年跨省引进3名县委书记取得良好效果后,贵州省今年又从5省(市)引进9名优秀干部,到贵州担任县委书记。目前,这9名县委书记均已上任。 从贵州省委组织部了解到,贵州省在此次引进县委书记工作中,重点引进熟悉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发展、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四个方面的领导人才,明确要求引进的人才应具有县委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或党政交叉任职的副县长、或县委常委以上岗位的任职经历,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在抓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能力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齐鲁晚报》 10月23日)
人才作为一种市场资源,在本质上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从这层意义上讲,贵州省连续两年“跨省引进县委书记”,并无不妥。黎叔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企业如此,有时候,一个地方政府更是如此。乔布斯若不是在苹果公司重新上岗,恐怕苹果早就在连年的亏损中灰飞烟灭了。再者,据贵州省去年的“成功”经验,似乎“跨省引进县委书记”并非坏事。至少,不如“跨省追捕”与“跨省自首”等“跨省”之事恶劣。
人才可以自由流通,不等于人才不会出现“南橘北枳”的危险。在中东部省份大有作为官员,到了贵州省去,未必就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如果囿于地方体制与环境,限于条条框框,相信“跨省引进人才以促进地方发展”只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更重要的,还要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政策扶植等软环境。至于人的因素,只是众多发展要素中的一小部分。
另外一个问题是,县委书记只是一个方面的人才。要引进人才,就应该全方位引进。既包括县委书记,也应该包括乡镇级干部,更包括年轻干部。从这一点出发,贵州省就更应该着力于引进年轻人才。而不一定只盯着县委书记一职人放。一个县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县委书记,但更离不开整个干部队伍、整个团队的知识化、年轻化。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在还在体制。既在于体制的透明执政,又在于体制的公平公正。指望靠政府明星的个人魄力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不可行,而是相较之于体制的透明完善、投资市场的良性运转来说,毕竟有些不稳定因素。打个比喻,如果一名成绩斐然的县委书记要调动或升迁,则可能集结于他身上的一些人脉资源就会随之带走,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这并非好事。
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个时代的发展重任全部寄托在几个“包青天”的身上——其中的“人治”思维,很是明显。但是从反面讲,包青天的存在,除了证明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之外,似乎也证明了整个体制的乏善可陈。地方的发展,不可能指望引进几名县委书记就得以完成。发展的好,似乎是这几位县委书记的功劳,而假如发展的不好,谁又来担这个责?其中的人力成本、行政成本,又如何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