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遇难的普通公民立碑是最好的反思

(2011-07-27 10:52:31)
标签:

五岳

宋体

纪念碑

遇难者

唐山大地震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为遇难的普通公民立碑是最好的反思

王传涛

“生命需要尊重,亲人需要寄托,教训需要铭记,耻辱需要永志。”知名法律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昨日在搜狐微博上发出呼吁,为“7·23”动车追尾事故与遇难者建立纪念碑,随后此倡议被转到各大微博与论坛,得到了近万网友的支持。关于建议建纪念碑的倡议发出后,知名评论人五岳散人、学者吴祚来、名记简光洲、作家傅国涌等都转发表示支持。(《新快报》 726

 

灾难过后,有人想将车体残骸进行掩埋,有人却想将车体残骸立做警钟或纪念碑——这应该是判断一个社会的重心是否真正向下最主要标准。遗憾的是,我们的铁路救援选择了前者,而且,铁道部门的发言人说“他们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救援,至少我信了”。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镜头,25日晚,温州市世纪广场举行群众悼念“7·23”动车追尾事故遇难者活动,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点燃蜡烛和放飞孔明灯,向遇难者祈祷。应该说,在他们面前,或是在事发现场,我们真得缺少一个纪念碑。一个用来纪念死者、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的纪念碑。而不是让市民在广场上集合在表达祈祷与悲伤之情时,连些痕迹都找不到。

 

苦难需要铭记,教训需要总结。事发现场至少不应该急于打扫干净。保留现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找到原因,是为了不出现“忘切的纪念”。对于此种现象,艺人伊能静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法国飞机失事,残骸数年没有清理。即使一小片残骸也会查清楚如何断裂、切割面怎么形成,瞬间的撞击力、撞击距离等等,并用电脑模拟还原失事现场,以防止下一次悲剧的发生。”

 

对于车体残骸与事故现场的处理方式,或许已经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健忘水平。或许,在几年之后,当人们再次提起这次事故,只能从网络或报纸上进行追忆了。在事发现场,很可能是一片欣欣向荣、枝繁叶茂的新景观。为了反思,为了总结,这里需要一座纪念碑。

 

把每一位遇难者的名字都刻在纪念碑上,是我们对逝者表达祈祷的最好方式。在生命安全面前,没有一件东西的重要性、崇高性可以与之相比。39位遇难者,在一个比拼速度的时代,为这个时代的提速付出了代价。对于此,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需要铭记住这些无辜又伟大的生命个体,都需要表达出一个服务型社会对纳税人的起码尊重。

 

立碑不是什么难事。关键要看我们对于灾难的处理态度。如果是掩耳盗铃,粉饰太平,则灾难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是本着对生命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则灾难就会被铭记。立碑的作用就在于铭记,如同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如同唐山大地震纪念碑。

 

德国社会学者贝克曾提出了一个“风险社会”的概念: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人类正在步入一个“风险社会”。虽然在速度和便捷的程度上,现代文明确实超过了以往时代,但是,如果不对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进行系统而严谨的排查,则人人都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电梯、动车、汽车,都有可能成为杀人工具。在动车追尾事故事发现场立纪念碑的意义在于,让世人尤其是铁道官方对“风险社会”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公众所面临的危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