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生过一本录取”并非洪水猛兽
(2011-06-21 09:36:49)
标签:
教育宋体《京华时报》实名录取线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北大“校长推荐生过一本录取”并非洪水猛兽
王传涛
19日,北大发布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规定被校长推荐的学生只要通过北大面试,高考时只需通过当地一本线就能被录取。据统计,往年北大在各地的录取线都要高出当地一本线的100分以上。(《京华时报》 6月20日)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自推出以来,一直伴随着质疑之声。综合看来,质疑之声无非有三点:中学校长了解全部学生吗?如何保障中学校长的公正公平性?推荐的标准是什么,各学校的标准是否统一?现在,北大又把高考的录取线降到一本分数线,不仅无益于消除以上三种担忧,还加重了公众的怀疑心态:都降到一本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不会产生不公?
以上质疑,都有理有据。即便是被教育部官员称为“最公平考试制度”的高考制度都会出现“冒名顶替”的现象,更多依赖于推荐和面试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度,难免不受公众质疑。在权、势与钱的左右之下,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正之风,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若说没有舞弊之可能,也根本不现实。降到本科线,意味着先前一些不能在高考中达到北大录取分数线的部分考生将有机会进入北大,这无异于让当下唯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又多了几分不公。
但是,世界上所有有跨时代意义的改革都在是质疑声中实现制度渐进的。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自然也不例外。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意在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一元化评价体制。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既怀念高考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和一考定终身体制的种种优点。我们还要用改革的方法打破这种一元化体制,引入更好的录人机制。对于公众来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如果要改革,就一定会有打破现有公平的可能;如果不要改革,则应该认同现行高考制度下的种种规则。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制度初衷是,在大学生平庸化、大师难觅的当下,从高中生源中寻找部分偏才、怪才。道理很简单,偏才和怪才,不是全才,不可能在高中九门课程中科科都是A,高考总分也应该适度降低。往年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是令录取线降20-30分。但事实证明,降20-30分的效果并不明显。2011年北大自主招生人数都沦为了全才和通才。今年1月23日,北京大学公布2011年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的210名学生名单。结果发现,这210名学生之中,大部分为成绩在年级前几名、品学兼优、任班干部的全面型人才。这基本上标志着北大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失败。
今年校长推荐人才全部为全面人才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学对于偏才、怪才的追求魄力还不够,步子也太小。因为魄力不够、步子太小,导致了结果与初衷的完全背离。所以,校长推荐机制,不妨再大胆一些。这个大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淡化高考分数,降低自主招生录取分数线。如其不然,校长推荐制将一无是处。
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来说,永远都存在着这样一个二选一式的悖论:一方面我们要极力陈述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对于新事物,如综合素质问题、校长推荐制问题,却总抱以“投鼠忌器”、“讳疾忌医”式的“洁癖”心理,从而对先前旧制度中的进步因素恋恋不舍。必须要强调的是,要想取得改革的进步,则必须进行非此即彼式的选择。对于公平的担忧,虽然可以理解。但就现在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开透明现状来看,出现徇私舞弊之类的事,也绝非那么容易。